[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近年來秦皇島市在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創新性嘗試,本文從把握文化需求、挖掘特色文化和依托新興文化載體三個方面提出了進一步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秦皇島實踐
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是未來一段時間河北省的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將旅游業作為立市產業發展的秦皇島,近年來在通過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方面表現突出。如何進一步鞏固優勢、進一步拓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渠道成為擺在秦皇島面前的新課題。
一、旅游與文化
旅游業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這不僅來自于它自20世紀90年代就超越鋼鐵、石油等行業躍居世界第一大產業,還在來自于它對餐飲、零售等行業的拉動作用,但是經濟屬性并不是旅游業的全部。隨著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旅游的文化屬性日益凸顯。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初級階段看山水、中級階段看文物,高級階段看文化”。從山水到文物再到文化的階梯式遞進體現了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的心理變化,從物質的、表層的到精神的、深層。所以,旅游從形式上是感官的滿足和體力的消耗,從深層看是文化的體驗,滿足的是精神需求。特別是隨著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日益成為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活動。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看,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第一資源。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年接待游客人數在280萬人次以上的景點都是文化類的旅游景點,尤其是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凡是旅游吸引力、競爭力強的地方,都是有獨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故宮、兵馬俑就不言而喻了,近年來興起的比如麗江古城、山西晉商大院等也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文化需求還是文化資源的角度看,文化都是旅游的靈魂,是推動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連接文化的紐帶”是201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題。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顯示,2011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5760萬人次,繼續排名世界第三;2011年,出境旅游人數7025萬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可見,隨著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口的跨境流動帶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碰撞和文明的對話。不僅如此,旅游業還為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推波助瀾。旅游業幾十年的發展使我國數以千計的古城、古鎮、古村煥發新的生命力。許多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旅游得到積極挖掘和展示,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人類自從有了旅游活動以來,旅游與文化就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一樣。正因為兩者之間這種天然的聯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才奠定了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的基礎。
二、秦皇島市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現狀
自21世紀以來,旅游業全面融入了國家戰略體系。位于“京津冀地區”、“首都經濟圈”和“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三大政策的疊加區域的秦皇島無疑面臨著絕佳的發展機遇。秦皇島市近年來在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的嘗試。
首先,地域特色節慶活動異彩紛呈,逐漸形成品牌。鑒于旅游節慶活動在擴大旅游城市影響力、拉動相關產業收入等方面的突出表現,秦皇島近年來組織節慶的力度逐漸加大,每年都定期舉辦山海關長城文化節、望海祈福文化節、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昌黎干紅葡萄酒節等。不僅如此,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擴大,形成地方品牌。我們的節日·七夕——中華愛情節榮獲2011年中國十大品牌節慶和2011年優秀民族節慶稱號,北戴河輪滑節獲得2010年首批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和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中國秦皇島國際葡萄酒節獲得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望海祈福文化節獲得第三屆節慶中華創意獎,秦皇島市也獲得中國節慶杰出典范城市的稱號。
其次,傳承百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成氣候。文化旅游是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最直觀、最直接的體現。目前,秦皇島市共有8所博物館: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北戴河博物館、鳥類博物館、中國航標展館、輪滑博物館、山海關王家大院、青龍民族博物館、玻璃博物館。前7所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外游客35萬人次,已經成為展示我市悠久歷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2012年開館的玻璃博物館,不僅是國內第一家國有玻璃專題博物館,也是我省第一家依托工業遺存建設的博物館。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重要砝碼,也成為我市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動力。
最后,文化產業園聚集,文化創意產業初現端倪。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區總體規劃(2011-2020年)》要求,秦皇島發展定位除了“全國著名的濱海休閑度假基地”,還有“文化創意之城”、“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標。以園區為載體,以項目為抓手,秦皇島市逐步規劃、培育和確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三、探索旅游與文化融合新路徑
文化是一筆寶貴的地方財富,是一筆無形資產。雖然秦皇島在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但是依然存在諸如融合層次有限、探索比較初步等問題。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關鍵還是要進一步在實踐中尋找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新路徑。
首先,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堅持觀光、休閑、度假旅游齊頭并進。按照世界各種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人均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出現文化消費的“井噴”階段。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了5000美元,我國已經逐漸進入了文化消費的井噴階段。特別是秦皇島所處的環京津區域,人均GDP遠遠超過5000美元,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增長。所以,面對如此旺盛的文化需求,秦皇島必須依托原有觀光旅游發達的優勢,更多的開發休閑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項目,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
其次,以特色文化為依托,持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并轉化為形式多樣的旅游產品。旅游行為是一種差異化的文化體驗,所以地域文化能夠作為異質體驗的突破口。悠久的歷史給秦皇島留下了諸多地域文化,濱海文化、長城文化、孤竹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橋梁文化等在全國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這些地域文化內涵,積極開發、整合、包裝文化資源,打造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產品是秦皇島從眾多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的增長點。
最后,以新興文化表現形式為載體,強化地域文化外化和對外推介宣傳力度。任何一個旅游目的地的遠近聞名和常興不衰,固然有資源優勢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宣傳和包裝是必不可少的。實踐證明,近年來以新興視覺媒介為代表的文化傳播形式易于人們接受,無論是大型旅游文藝演出還是旅游微電影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應重點考慮借鑒和使用這些新興文化載體,同時積極通過傳統方式增加秦皇島曝光度。
[參考文獻]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劉云山,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3]《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4]任媛媛,《中國旅游熱點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5]張朝枝,《旅游與遺產保護:基于案例的理論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