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我國影子銀行的數量和規模呈現出快速上升態勢,其信用擴張和超常規發展影響了我國的金融安全,干擾了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需要出臺相應的措施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
關鍵詞:影子銀行;貨幣政策;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2-0035-03
一、引言
影子銀行系統(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其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保羅·麥考利(Paul McCulley)首次提出并被廣泛采用,用于指所有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的,與傳統、正規、接受監管的商業銀行系統相對應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認為,從廣義角度來看,影子銀行體系是指游離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組織和信用中介業務,其期限或流動性轉換、有缺陷的信用風險轉移和杠桿化特征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或監管套利風險。
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影子銀行起步較晚。2004年國內商業銀行開始推出的理財產品和相關服務,具備了影子銀行的一些特征。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于2005年啟動,2009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出于對風險的擔憂和審慎性監管原則延緩了市場發行速度,直到2012年才重啟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盡管起步較晚,但我國影子銀行發展速度較快,逐漸替代了傳統銀行的部分功能。從融資規模上來看,據估算,目前其規模約相當于正規銀行體系的12%至13%。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及融資總量逐步上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的替代效應明顯增強。2012年前10個月信托貸款累計增加8402億元,是2011年同期的8倍。截至2012年11月末,信托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在兩年內幾乎翻番,達到6.98萬億元。我國影子銀行業已經從一個邊緣的角色逐漸轉變成不容忽視的力量。目前,我國影子銀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銀信理財合作、監管機構批準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私募基金(PE)、民間金融組織金融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幾種形式。
在運行特征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發展處于初始階段。我國目前影子銀行體系創新性業務尚不多,大部分是對傳統金融業務進行了渠道變通。二是杠桿率相對較低。由于我國金融監管比較嚴格,杠桿率比較高的金融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在我國還沒有全面開展,影子銀行杠桿率相對較小。三是機構種類復雜。其他國家影子銀行主要是投資銀行及中間機構的運作,而我國目前影子銀行體系機構種類較為繁雜,一個實體企業也可能行使影子銀行的職能。四是功能較為單一。國內影子銀行雖然具備了信用創造的條件,但是國內資本市場不夠成熟,融資主要以銀行為主導,導致了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功能并不強大。
影子銀行在業務范圍、受監管程度、交易模式、資金來源、機構屬性、資本要求等方面與傳統的商業銀行存在差別。在業務范圍方面,商業銀行業務范圍較廣,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國內外結算、票據貼現、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國家債券等。影子銀行的業務范圍較窄,僅限于在融資、提供金融組合產品等方面。在監管程度方面,商業銀行受央行、銀監會等部門監管較多,而影子銀行由于多不是正規的機構,涉及的領域模糊,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負責,相對來說容易出現監管真空和多頭監管,從而影響監管的有效性。在交易模式方面,傳統的商業銀行一般采用零售模式,而影子銀行一般采用批發模式,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從事大額融資中介的金融活動,其主要特點就是大額。在資金來源方面,傳統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股本、吸收的存款、同業拆借資金等,而影子銀行,從信托公司來看,主要是與商業銀行聯手,利用客戶用于理財的資金、上市公司閑置的資金從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民間借貸的資金來源更為多元化,也更具復雜性。在業務屬性方面,商業銀行隸屬于標準的銀行體系,是傳統間接融通資金的金融機構,而影子銀行主要參與新興的融資領域,開辦新興的、創新性的業務,通常從事放款,也接受抵押。在資本要求方面,商業銀行的資本金需要滿足銀監會的相關制度規定,而影子銀行則沒有商業銀行那樣的資本金要求。
二、影子銀行的積極作用及風險因素
(一)影子銀行體系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繁榮,彌補了商業銀行的不足
影子銀行能夠有助于緩解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發揮商業銀行的替代效應。當商業銀行由于成本(不管是源于更高的管理成本、風險成本還是監管成本)的原因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時,影子銀行通過創新的工具設計和風險分散安排,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資成為可能,擴大了金融體系的效率邊界及其所服務的群體。影子銀行還可以更有效地分散風險,且投資組合策略更具靈活性,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影子銀行體系可以進行橫向的風險互換。如在負債方面,影子銀行從短期資本市場獲得融資,形成期限較短的負債;在資產方面,影子銀行必須提供利息并獲得利潤。因此影子銀行必須投資于期限更長、收益更高的資產,如資產抵押債券、股權等,這樣影子銀行就與貨幣市場上的投資者、資本市場上的長期籌資人進行了資產和期限互換,起到了風險互換的效果。
(二)影子銀行體系存在誘發金融風險的可能
影子銀行體系的高杠桿率在金融市場下行時會放大風險,形成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資產價格下跌循環。影子銀行在過去幾年對信用創造的作用很大,其對流動性極其依賴,其運作在金融動蕩時容易喪失再融資功能,使得金融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大幅萎縮,從而誘發系統性風險。影子銀行由于采取高杠桿操作,進行大量的金融創新,并實施以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因此在資產價值下跌時,影子銀行就會被迫去杠桿化。如出售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 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或通過吸引新的股權投資來擴大資本規模。若機構投資者同時大規模出售風險資產,風險資產價格就會壓低,從而引發市場動蕩,并造成金融機構尚未出售的風險資產賬面價值再度貶值。若采取提高資本金的方式進行去杠桿化,則會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會導致整個信貸市場的系統性危機。
(三)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增加了制定貨幣政策的難度
隨著影子銀行體系的快速發展,其控制和影響的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社會融資總規模(社會融資總量)已被認為是更為合適的統計監測指標和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但由于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運行大多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其融資規模和資金投向難以準確統計和判斷,可測性和可控性都較差,因此,僅統計正規金融的信貸規模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會的資金供求狀況,對準確制定貨幣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影子銀行體系的活躍還勢必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對央行的基礎貨幣調控及貨幣供應調控也有潛在影響,增加了貨幣政策制定的難度。
(四)影子銀行體系發展削弱貨幣政策執行效果
首先,在正規金融信貸受限的情況下,影子銀行創造的流動性擴大了貨幣供應量,使社會上流動資金持續增加,對央行穩定物價形成一定壓力。其次,影子銀行資金的逐利性,使得其大部分資金投放于高利潤投資,追求的是遠高于銀行放貸、購買國債等金融投資獲得的收益回報,加之其受傳統貨幣政策調控的程度有限,可能導致的資產泡沫加大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不利于央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責的履行。第三,央行通過調控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向,以促進企業轉變發展方式,配合政府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但隨著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部分行業在商業銀行受到限制的融資需求卻可以在影子銀行得到滿足,導致央行信貸投向調控政策的目標受到影響。
(五)影子銀行體系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健運行
貨幣政策一般是通過金融體系傳導而實現對整體經濟的調控,因此,金融體系的穩健程度直接影響著貨幣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由于影子銀行游離于常規監管之外,影子銀行的發展對相關金融機構經營、資產質量等穩健性指標有著重要影響,不利于金融穩定。當影子銀行造成的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央行有可能要發揮最后貸款人功能,其救助行為以及事后采取的數量寬松等措施很可能對中長期通貨膨脹造成影響。
三、加強影子銀行監管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營造影子銀行合理的生存發展空間
逐步完善監管層面的立法,是解決影子銀行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途徑。當前中國金融法律框架尚不能對影子銀行進行全面界定和監管,急需加強和完善對銀行理財產品、民間融資、資產證券化、場外金融衍生品等各類影子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加快民間融資運作法律規范的步伐,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規定,進一步明確民間金融的監管主體,打擊非法集資和高利貸行為,有序地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和典當行等準金融機構。
(二)要循序漸進地推動影子銀行機構向正規金融機構的轉型
一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影子銀行機構,可鼓勵其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逐步轉為社區銀行、地方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在轉型過程中可以采取分步頒發業務牌照的方式以控制風險;另一方面對不符合條件的影子銀行機構,可以采取加強檢查、控制業務范圍和規模的方式限制其發展,使其逐步被市場淘汰。
(三)建立有效防火墻,強化商業銀行自身風險管理
金融監管部門要密切關注金融創新帶來的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風險因素,強化日常監控,提高對表外或證券化性質業務的資本金和撥備要求,建立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之間的防火墻,阻斷二者的風險傳導渠道,防止表外風險擴散或向表內轉移。強化杠桿率限制,建立覆蓋總杠桿率、表內杠桿率和表外杠桿率的上限管理機制。
(四)加大信息披露,提高影子銀行信息披露規范要求
影子銀行的不透明一直是難以有效監管、難以評估系統性影響的重要原因。美國2010年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對影子銀行監管強調的首要目標,就是全面提高信息透明度。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應積極推動建立信息披露機制,明確影子銀行信息披露標準,加大信息共享力度,降低信息不對稱,讓市場參與者充分了解相關內容。此外,還需要盡快實現各監管機構和各行業協會統計標準的統一,定期匯總、分析并發布相關市場數據,對風險進行提示預警。
參考文獻
[1]劉瀾飚、宮躍欣.影子銀行問題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12,(2).
[2]邱峰.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融合及其風險規避研究[J].金融會計,2012,(7).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