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肩負著全世界22%人口的吃飯和就業問題,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村金融問題突出,破解這一難題的困難多、壓力大。因此,現階段進一步加強我國農村財政政策和農村金融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的緊迫性,源于農村金融產業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以及“三農”經濟發展運行的實際狀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金融體系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村文明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大推進了我國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但在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農村金融布局不科學、服務品種單一、農村信貸供給與信貸需求的矛盾加劇,已經難以適應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成為必要。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1、農村資金供給缺口加大,供求矛盾突出。我國農村信貸存在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貸款額度小、審批難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信貸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相適應。此外,大多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嫌貧愛富的現象,偏重于對富裕農戶和大型龍頭企業的支持,忽視了貧困農戶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注重農業生產環節的投入,忽視對農產品的加工、流通和農民生活消費貸款的支持,廣大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融資發展的目的難以有效實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缺乏金融服務知識的宣傳,農民融資意識淡薄。由于廣大農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融資經營的理念尚未形成,不愿借款、負債的觀念還很相當嚴重,還一貫保持小本經營的小農意識,即使手中有很好的技能、項目,也不愿承擔風險,尚未形成借款投資的習慣。此外,政府對金融知識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農民對金融服務知之甚少,僅僅知道存、取款和貸款等基本業務,其它金融服務產品、工具的傳播和推廣工作滯后,很難發揮其更多的作用。
3、民間“高利”融資愈演愈烈,增加社會動亂。由于農村金融機構過于單一,帶來農民借款難等一系列問題,久而久之,便出現了民間借貸。它是我國正規金融外的自由借貸,有較大的盲目性,債權無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產生民間糾紛,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助長違法行為。另外,過高的利率也會存在趨勢部分資金趨向高利貸,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4、農村金融機構單一,難以適應農村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幾乎看不到大中銀行的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農村信用社成為我國農村尤其偏遠山區的主要金融服務機構,力量還比較單薄,主要的產品與服務內容就是人民幣存儲、貸款業務,難以滿足群眾多層次金融服務的要求;此外,不能根據地區和產業特點,在擔保方式、結算手段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發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金融產品,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短缺,不能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需求。
三、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對策
1、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機構,明確涉農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農業發展銀行要加大對農村產業化項目的信貸投入,使其發揮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農業銀行要找準商業化運作與政策性支農的結合點,側重支持商業化程度高、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發揮國有商業銀行的支農主導作用。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改革農村信用社,提高經營水平,切實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與此同時,要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農民資金互助會的試點工作,加快發展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村保險體系。
2、延伸農村金融的信貸范圍,擴大服務領域,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步伐。在確保農村生產性資金信貸需求的基礎上,要積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包括農村住房貸款、生活消費品貸款等,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在認真總結現行創新產品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其標準化和效用化,研發更多的創新產品,擴大創新效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進一步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盡快形成不同市場主體需求的涉農信貸創新產品體系。
3、加大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政策扶持力度。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進一步擴大對涉農貸款稅收優惠的覆蓋面。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性業務占較高的比重,經營環境依然艱難,應對其營業稅、所得稅的減免政策給予延期。對縣以下涉農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形成的虧損,由財政給予貼息,上述貸款發生的壞賬實行稅前核銷。適當放寬農村金融管制,降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門檻,抓緊制定小額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會的相關條例。
4、充分挖掘民間借貸的潛力。科學的發展注重以人為本,發展農村金融體系亦是如此。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創造和選擇,立足于不斷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廣泛深入的動員農村的閑散資金,挖掘農村潛力,以此彌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貸款不足。此外,民間借貸的經營方式靈活、程序簡便,慢慢成為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有效補充,促使這些金融機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