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對勞動者在年老、失業而減少勞動收入時給予的經濟補償,使他們能夠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項基本社會保障,是一項關系到中國億萬勞動者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勞動法》中明確規定,企業職工必須依法參加養老保險,并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
這項規定是國家為企業和個人解決后顧之憂的良策,然而近年來部分企業時常出現大額欠繳、漏繳或人為降低基數繳納職工養老金的現象。為此,筆者結合某縣的實際現狀,闡述目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
1998年以來,各地加大力度把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在推進國有企業兼并、破產、改制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中央和省里關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有關政策,甚至出現了越權審批和違規辦理職工提前退休、不按政策規定預留和清償養老保險費,民營企業更是存在參保人員大量流失和費源減少等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
1.基金欠繳、漏繳、少繳現象嚴重。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作為惠及民生的重大社會保障制度,涉及每個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然而,在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廣覆蓋的進程中,有些企業卻因利益驅使或經營不善等原因欠繳保費,已經變成普遍現象。早在2010年,從國家審計署長春特派辦撰文中就已查證的某地區社保機構隱瞞欠費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數億元、涉及上千家企業欠繳保費的案例中,我們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重點調研了某縣工業園區的社會保險征繳工作。主要存在降低繳費基數。繳費基數也未按照某省統一規定繳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而是按本市出臺的政策,即:按上年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確定,2011年少收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2 997萬元。
再有就是,截止2011年末,城鎮許多單位職工沒有參加養老保險。某工業園區已經動工投產的企業(含開工半年以內)尚有數十家企業未參保。
2.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存在支出隱性風險。
養老保險待遇持續調高,養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極大地增加了支出壓力。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是為了保證退休人員的實際購買力不受物價變動的影響,并根據在職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適當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我國規定退休人員養老金按上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和物價指數的一定比例正常調整。某市退休人員養老金卻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同樣調整,這樣就無疑會導致養老金替代率越來越高,支付壓力越來越大。1999年,某市養老金替代率為82%左右,到2004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95%。隨著替代率的不斷上升,使年度基金收支缺口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養老金年支出約占GDP的2.2%,但繳費收入僅占GDP的2%,已經形成較大的收支缺口,對財政支出構成了一定的壓力。通過對現行制度未來收支流量的分析來看,在假設經濟高增長、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收繳率提高不明顯等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收不抵支的隱性風險越來越大。
3.參保結構不合理,退休人員比重大。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增加了養老金支出。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離退休人員急劇增加,雖然經過大力“擴面”,但贍養率仍居高不下。
我市作為三線城市,目前一些老的國企陸續在改制并軌,部分企業因經濟困頓而導致無力續繳。改制企業主要收入來源是開發的門面房租金收入,僅能維持較低的在職人員工資發放,無力足額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近年來民營企業一路高歌猛進,但是,民營企業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會存在繳費基數偏低,征繳面不大,人員和費源流失等一些因素,最終導致參保結構不合理,退休人員比重大的現象。如某縣1999年養老保險贍養率為46.3%,大大高于全省25%的贍養率平均水平。而到2004年底,養老保險贍養率仍保持在41.6%;當年基本養老金支出比1999年增加89.6%。
二、有關建議
上述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不僅會給社會保障工作造成巨大壓力,直接影響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損害到眾多職工的切身利益,同時也影響著區域內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的正常運行,從而嚴重危害黨和國家社會保障政策的統一性和嚴肅性。
通過實地調研,就如何解決企業欠繳、漏繳職工養老保險金問題,筆者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解決。
1.應加強對養老基金的宏觀管理。政府部門從建立完善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上來進行宏觀管理。法規制度應包括養老基金的籌集、給付和監管三大部分。監督機制上建議成立有關代表組成的社會保障監督機構,建立社保部門定期向監督機構報告制度,同時監督機構要定期開展聯合檢查活動,并將結果向政府有關部門匯報,且提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2.加強對養老保險基金的預算管理,尤其加大對老工業基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
養老保險給付水平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內失業率、投資、儲蓄等經濟活動的增減,所以有必要將其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管理中,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全盤設計。加大對老工業基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可考慮將社會保險基金提取比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給予困難縣區的企業適當的政策傾斜。對困難企業基金籌集不足的部分,經勞動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后,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保證,以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發放。
3.積極試點新的管理方式,設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改進收繳方式,強化稽查追繳手段,進一步加大擴覆力度。
(1)現行的社會保障資金征管體制不順,政出多門,運行成本高昂。在現行的社會保障資金征繳方式下,多數省、市社會保險費的征收由地稅部門負責,而繳費登記和繳費基數的核定卻分別由勞動、人事、衛生等部門管理。由于社會保障分散于財稅、勞動、衛生、人事等多個部門,且各部門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和操作機構,造成管理部門分割,職能相互交叉,既增加了社會保障基金征繳的難度,也提高了政策的運行成本。
因此,應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合并,由國家設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部門,并在全國各地設立相應的機構,形成一個社會保障網絡,統一管理有關事務尤為關鍵。
(2)強化稽查追繳手段。可以在特點地區試行開征社會保障稅制度。有助于打破地區、部門、行業間的條塊分割,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目前我國所實行的多方籌資、自定標準的征繳方式,不僅客觀上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和企業間的繳費標準不同而負擔高低懸殊的局面,而且阻礙了勞動力在不同地區和部門行業間的合理流動。通過開征統一的社會保障稅,實現稅率的統一和征收機關的統一,將徹底改變上述局面,實現人力資源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和更高層次上的順暢流動。統一的社會保障稅還有助于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從而促成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同時,建立社會保障稅的繳納和社會保障基金支付的按人監控制度。稅務部門建立按人監控社會保障稅的繳納制度,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實施社會保障基金給付制度,兩者結合才能使政府統籌的社會保障資金落到實處,發揮效益。
(3)健全個人社保基金賬戶管理制度。一是發放個人繳稅記錄信用卡,使職工個人可以了解自己賬戶的情況;二是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個人賬戶轉移,避免職工繳稅記錄因就業地的變動而中斷;三是必須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及時足額發放,提高企業和職工對參加社會保障的積極性和信任度。
(4)大力推進信息網絡建設,加大擴覆力度。健全的社會保障稅征收管理體制必須要以一個覆蓋面廣、功能齊全、規范透明的社會保障稅信息網絡作為載體。社保稅的征收管理需要接受和處理大量的信息資料,在征繳過程中,地稅、財政、社保各個部門還要共同使用有關資料。所以,必須加強統籌規劃,按照軟件開發統一、硬件配套統一、網絡信息統一、數據傳遞統一的要求,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把社保稅登記、繳納、申報、核算、支付及查詢服務等都納入計算機管理,并逐步實現全省聯網、全國聯網,大力提高社會保障稅的科學管理水平。
(5)要做好擴面宣傳工作。首先做好非公企業、個體私營從業人員的宣傳發動工作,目前大多只能采用宣傳周大規模集中突擊的宣傳方法,這種疾風驟雨式的宣傳方法,表面上看轟轟烈烈,聲勢很大,但由于持續時間很短且不夠深入,效果不太明顯。
此項工作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宣傳了解社會保險方面的知識,樹立職工自我保障意識和參與監督意識。同時結合勞動監察網格化管理工作,充分依托現有的勞動保障協理員隊伍,深入企業開展政策宣傳,動員企業和勞動者依法參保,規避企業不必要的違法成本。
(作者單位:九江市審計局、廬山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