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審計計劃上規范
(一)科學制定計劃。
1.科學制定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計劃。年度計劃與中長期計劃應當有效銜接,年度計劃的安排要以中長期計劃為依據,既要滿足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干部管理監督的實際需要,又要充分考慮中長期計劃的要求,確保中長期計劃確定的審計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
2.制訂計劃突出重點。制定經濟責任審計計劃時,應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加強對掌握大量資金(資產、資源)的重點部門、重點單位的領導干部,以及掌握重要經濟決策權、執行權、管理權和監督權等關鍵崗位領導干部的審計,逐步建立健全重點部門、重點單位和關鍵崗位領導干部任期內輪審制度,確保對重點領導干部任期內經濟責任履行情況至少審計一次。
(二)規范程序。
1.提出年度審計計劃初步建議。
在本審計年度的12月底之前,審計部門應根據審計管轄范圍內的審計對象、審計對象任職崗位的重要程度、任職年限、年齡、被審計領導干部和被審計單位以往年度接受審計情況,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的初步建議,將研究提出的審計計劃初步建議提交同級組織部門,供組織部門在研究提出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的委托建議時參考。
2.組織部門研究提出年度審計計劃委托建議。
組織部門根據審計機關的初步建議,結合干部管理監督工作的實際需要,對審計項目數量進行調增或調減,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委托建議,于下一審計年度的1月底之前,送交聯席會議辦公室。
3.聯席會議辦公室研究提出年度審計計劃草案。
聯席會議辦公室應當及時組織召開會議,對組織部門提出的審計計劃委托建議進行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草案,并于下一審計年度2月中旬之前,報請聯席會議全體會議研究審議。
4.本級政府行政首長審定年度審計計劃。
根據聯席會議全體會議研究確定的下一年度審計計劃草案,審計機關在下一審計年度2月底之前,負責將審計計劃草案報請本級人民政府市長審定。
5.審計機關納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
本級人民政府市長審定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后,由審計機關納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從審計實施上規范
(一)科學制定審計工作方案。編制審計工作方案時,應當遵照兩辦《規定》和《國家審計準則》的要求,根據審計目標需求,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審計工作方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和重點、審計分工和工作要求等。
審計工作方案由局長簽發。
審計項目應按照批準后的審計工作方案組織實施。
(二)起草審計通知書。
1.審計通知書的內容應包括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名稱、審計依據、審計范圍、審計起始時間、審計組組長、審計組副組長、主審及其他成員名單和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配合審計工作的要求。
2.審計通知書報分管局領導審定,局長簽發。
3.審計通知書的抄送范圍。
除縣(市、區)審計局局長的審計通知書抄送范圍縣(市、區)委、縣(市、區)政府、縣(市、區)紀委、縣(市、區)委組織部外,其他被審計領導干部審計通知書的抄送范圍均為市紀委、市委組織部。縣(市、區)委、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縣(市、區)領導干部兼任部門、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審計通知書增加抄送縣(市、區)政府、縣(市、區)紀委,市屬企業(集團)法定代表人審計通知書增加抄送市國資委;縣(市、區)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審計通知增加抄送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
(三)編制審計實施方案。審計組根據審計工作方案和調查了解的有關情況,編制具體審計項目的審計實施方案。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方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重點及審計措施;審計工作要求,包括項目審計進度安排、審計組內部重要管理事項及職責分工等。
審計組應當按照《規定》的要求,考慮審計目標、干部管理監督的需要、審計力量、審計效率與效果、審計成本等因素,根據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地區、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審計內容和重點。
審計實施方案經綜合法規科審核以后,報送分管局領導審核,分管局領導核準的審計實施方案再報請局長審定,并由局長決定是否提交局長辦公會議或局審計業務會議審批。
審計實施方案由局長簽發。
(四)召開審計進點會。審計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參加進點會的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和其他相關單位有關人員范圍。根據工作需要,可以邀請市委組織部等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派員參加。
審計組組長在審計進點會上說明審計依據、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相關要求和時間安排等。
(五)提交述職報告。現場審計前,審計組應當要求被審計領導干部提交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述職報告。報告內容要求與兩辦《規定》確定的審計內容和關注情況相吻合。
(六)審計公示。審計組實施現場審計期間,應當在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采取張貼公示方式進行審計公示。公示的主要內容包括審計對象、審計依據、審計實施時間、審計內容、審計紀律、審計組聯系電話、對審計組廉政情況的監督電話等。
(七)審計訪談。訪談內容應當根據審計目標、審計項目要求和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實際情況加以確定。
審計組應當聽取被審計領導干部的情況介紹,根據需要應當選擇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有關領導同志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包括領導班子成員,必要的所屬單位和部門負責人,以及其他需要訪談的對象。
(八)審計證據。審計證據是指審計人員獲取的能夠為經濟責任審計結論提供合理基礎的全部事實,包括審計人員調查了解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取得的業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其他有關審計事項進行核查所獲取的證據。
審計人員應當真實和完整地記錄實施審計的過程、經濟責任審計記錄包括調查了解記錄、審計工作底稿。
審計證據的獲取、分析,以及審計記錄的要求,按照《國家審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審計文書上規范。
根據兩辦《規定》,審計機關實施審計后,應當出具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
(一)審計報告。
1.審計報告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標題;文號;被審計領導干部姓名及其所任職務或者原任職務;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名稱;審計項目名稱;內容;審計機關名稱;報告日期(審計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2.審計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1)審計依據,即實施審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定;(2)實施審計的基本情況,包括審計起止時間、審計范圍和內容、審計方法;(3)被審計領導干部的任職及其分工情況;(4)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業績。應當根據審計情況,實事求是地反映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業績;(5)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和責任界定。對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應當根據兩辦《規定》,嚴格界定被審計領導干部應當承擔的責任;(6)總體審計評價意見。審計評價應當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審計查證或者認定的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以及責任制考核目標和行業標準等為準繩,簡明扼要,準確適當。既要反映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業績,又要反映審計中發現的主要問題;(7)審計建議。應當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向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8)整改要求和救濟途徑。審計報告結尾部分,應當向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或者原任職單位明確提出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同時,根據兩辦《規定》,應當明確被審計領導干部對審計報告有關內容不服時的救濟途徑。
(二)審計結果報告。
審計結果報告是在審計報告基礎上精簡、提煉而成,其實質內容應當與審計報告保持一致。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業績、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應當高度概括,在不影響報告使用人閱讀理解的情況下,問題產生的背景、過程和細節可以不作表述。責任界定僅表述為被審計領導干部對審計發現問題應當承擔何種責任,界定責任的依據和理由可以不進行表述。定性依據及處理(處罰)依據、處理(處罰)意見可以不在審計結果報告中反映。
四、審計內容上的規范
(一)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內容:
1.遵守有關經濟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經濟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1)遵守有關經濟法律法規情況;(2)研究制定有關經濟工作的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和管理有關經濟活動;(3)貫徹執行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情況;(4)貫徹執行民生政策情況;(5)有關目標責任制和政府目標的完成情況,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及其后果;(6)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
2.重大經濟決策情況審計。(1)重大經濟決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況;(2)重大經濟決策事項的總體情況;(3)具體重大經濟決策事項。
3.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審計。(1)財政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及執行情況;(2)財政預決算行為的合法合規性;(3)財政收支情況;(4)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5)其他財政管理情況。
4.政府債務情況審計。(1)政府性債務管理監督制度的建立健全情況;(2)政府性債務的舉借、管理和使用情況;(3)政府性債務的償債能力、債務風險控制情況。
5.國有資產(資源)管理情況審計。(1)國有資產(資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執行情況;(2)國有資產(資源)管理和使用情況。
6.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和管理情況審計。(1)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2)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情況。
7.對直接分管部門的管理監督情況審計。(1)對直接分管部門的管理監督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是否按照審計法、監察法的規定分管審計、監察工作,是否對直接分管部門實施有效的管理監督;(2)直接分管部門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執行情況;(3)直接分管部門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是否存在嚴重違反財經法規等問題。
8.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審計。(1)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規定情況。關注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遵守廉潔從政規定情況;(2)核實與被審計領導干部有關的信訪和舉報等事項。在審計職權范圍內,對與被審計領導干部有關的信訪和舉報等事項進行核實;(3)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本地區有關廉政規定和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執行是否有效,是否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項職責。
(二)黨政工作部門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內容。
1.貫徹執行經濟法律法規、黨和國家關于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促進部門事業科學發展情況審計。(1)貫徹執行經濟法律法規情況;(2)貫徹執行有關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所采取的措施;(3)有關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執行情況及其效果;(4)履行部門職責情況;(5)有關目標責任制的完成情況。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地方黨委和政府、上級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目標責任制,以及所任職部門向社會、公眾作出的工作目標承諾的完成情況。
2.重大經濟決策情況審計。(1)重大經濟決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況;(2)重大經濟決策事項的總體情況;(3)具體重大經濟決策事項決策內容的合法性、決策程序的合規性、決策執行的有效性等。
3.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審計。(1)部門預算編報的完整性、真實性、規范性情況,預算調整的合規性,預算批復的合規性;(2)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3)非稅收入征收的合法性、非稅收入上繳的合規性等管理情況;(4)資產處置及管理情況;(5)政府采購政策執行情況;(6)歷次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及其效果。
4.內部管理情況審計。(1)內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執行情況;(2)對下屬單位的管理和監督情況。
5.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審計。(1)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規定情況;(2)核實與被審計領導干部有關的信訪和舉報等事項;(3)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