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河水系因航道相對曲折、狹隘,水文環境惡劣,過往船舶時有發生擱淺險情,船舶發生擱淺時,第一時間掌握船舶擱淺的方位,及時采取應急措施,有利于減輕擱淺事故危害,同時通過估算受力大小,更有助于船舶盡快化險為夷。文章將淺談內河船舶出現擱淺險情時,如何應急處理和計算,幫助船舶第一時間脫離擱淺險情。
關鍵詞:船舶;擱淺;應急處理;計算
1 船舶造成擱淺的原因
船舶在航行中通航環境不滿足最低吃水要求便會造成擱淺,但造成擱淺的原因相對比較復雜,通常情況下會是多種原因相互作用,疊加造成,其分類主要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以過失行為和人為責任為主,包括航行疏忽、疲勞駕駛或對航道不熟悉發生的船舶擱淺、違反內河航行規定,如避碰規則或超出核定載重等引發的擱淺事故、防止船舶自身的沉沒等應急搶灘行為造成船舶擱淺。客觀因素包括不可抗力因素、過失因素、突變因素。內河水系常見的有以潮汐河段為主的內河航道汛期水文環境突變或枯水期通航環境不滿足通航要求;可航寬度小、航道彎曲度大;災害性天氣、惡劣氣象能見度不良;導航定位儀器陳舊;機器設備、主要裝置發生故障、操舵系統、舵機、錨機等故障等。
2 船舶擱淺的危害
內河水系通航環境相對狹隘,擱淺船舶長時間橫滯在通航水域中,容易造成沿途航道的堵航,增加過往船舶發生碰撞的可能,甚至釀成更大的水上交通事故。同時船舶擱淺后如果脫淺過程處理不當,還會可能出現船體破損、斷裂、傾覆、沉沒、燃油泄漏、甚至人員傷亡等安全事故。因此在發生船舶擱淺事故后,掌握科學的應急處理方法,學會簡單的計算估值,可以大大提高擱淺船舶脫淺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人身財產的損失,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內河通航環境。
3 船舶擱淺后的應急處理
靜水狀態下,船舶一般以正浮或尾傾的形式浮在水面上,正常情況下船舶重心G和浮心B在同一鉛垂線上并且在船舶的中縱剖面上。但擱淺后,船舶底部受到一點甚至多點向上的力P,P與船舶重力Fg、浮力Fb共同作用在船體上,當受力不在同一鉛垂線上便產生了力矩Mf,船舶受力矩影響會產生傾斜。當復原力矩Ms小于Mf,船舶甚至還會發生傾覆。因此擱淺后船舶多處于極不穩定狀態,所以擱淺后,船上人員首先要保持冷靜,避免船上人員聚集在傾斜一側,應聽從船長指揮,船長應該盡快調查清楚情況,做好應急處理。
3.1 檢查階段
檢查階段是船舶擱淺后船長須立即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其包括人員狀況信息和船舶狀況信息。人員狀況信息包括:(1)確認船舶擱淺時發生的沖擊有無造成船上人員傷亡,做好應急救助準備。(2)擱淺后在船人員有無做好救生防護準備,船上工作人員是否各就其位。同時還要進一步做好在船人員的安撫工作,避免恐慌情緒。
船舶狀況信息包括:(1)船舶擱淺狀況:船舶擱淺前后吃水和吃水變化;檢查各艙貨物狀況;確定船舶傾斜情況。(2)船舶受損狀況:查找船舶的擱淺部位、判斷破損程度,確定進水情況、檢查操舵裝置和推進器的受損狀況。(3)船舶擱淺位置地形地貌和氣象狀況:擱淺河段是否屬于內河潮汐河段,漲、落潮時間和潮高,船舶周圍水深變化;流向、流速;天氣、風向、風速等情況。
3.2 應急處理階段
在應急處理階段應遵循能自救才自救的原則,切忌盲目采取行動,并且須第一時間向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可以參考采取以下應急措施:(1)按避碰規則顯示號燈、號型,加強了望,注意氣象、潮汐變化等情況。(2)機艙人員檢查主機、舵機和輔助機械,注意確定螺旋槳和舵有無損害。(3)測量淡水艙、壓載艙、油艙、污水溝等處的液位,判定坐淺位置、程度,發現船舶進水時,應立即按堵漏布置/進水應急,計劃組織排水、水密隔離和堵漏,同時判斷可否立即動手脫淺。(4)擱淺時若自行脫淺不成功,應立即申請援助。在候援期間,船方應警惕潮水和風流對船舶強度和穩性的影響,固定船位,防止船舶因風浪破損、橫傾乃至傾覆。
脫淺可分為自力脫淺與外力脫淺,自力脫淺常用倒車方式,一般是擱淺較輕或順應漲潮時使用,內河船舶噸位較小,普通擱淺通過科學自救后脫險成功概率較高。但如若船底漏水應引起高度重視,內河船舶一般為一艙制船(即抗沉性只能滿足一艙不沉的要求),抗沉能力較弱,需及時判斷脫險后是否會因船舶漏水而發生傾覆、沉沒等更嚴重的事故發生。
4 船舶擱淺受力計算
當船舶自力脫淺不成功時,則需要借助外力進行脫淺,此時需要對擱淺船舶受力進行估算。
按重量平衡條件有:
p=Δ1-W
(p為作用在船上的外力,Δ1為擱淺后的排水量,W為船舶重量)
根據船舶的靜水力曲線圖,可以查得在水線W1L1時(平均吃水為dF)的Δ1,因而可十分簡便地求得船舶擱淺時的受力p。若通過卸載貨量的方式脫淺,其卸載貨物重量可按照:
W1=p/g
參考文獻
[1]蔡存強,蔡法.造成擱淺海事的原因剖析[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1995.
[2]孟慶春.論船舶擱淺的應急處理[J].水運管理,2000年.
[3]盛振邦,劉應中.船舶原理[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