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硬件電路的設計都要考慮到電磁干擾的影響,在數字電路中,干擾主要來源于微處理器、靜電的釋放、發送器及瞬態的電源元件、交流電源和閃電等,對電路自身的穩定性有著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對數字電路抗干擾設計中的常用措施提出了探討性分析,并根據作者自身的學習與實踐,提出了部分數字電路抗干擾設計經驗。
【關鍵詞】數字電路抗干擾常用措施
一、數字電路抗干擾設計常用措施分析
(1)抑制干擾源。抑制干擾源就是盡可能減小干擾源的du/dt,di/dt,這是抗干擾設計中最優先考慮和最重要的原則,主要通過在干擾源兩端并聯電容來實現。減小干擾源的di/dt,則是在干擾源回路串聯電感或電阻以及增加續流二極管來實現。抑制干擾源的常用措施為;第一,繼電器線圈增加續流二極管,消除斷開線圈時產生的反電動勢干擾。只加續流二極管會使繼電器的斷開時間滯后,增加穩壓二極管后繼電器在單位時間內可動作更多的次數;第二,在繼電器接點兩端并接火花抑制電路,減小電火花影響;第三,給電機加濾波電路,注意電容、電感引線要盡量短;第四,電路板上每個IC要并接一個0.01uF~0.1uF高頻電容,以減小IC對電源的影響。注意高頻電容的布線,連線應靠近電源端并盡量粗短,否則,等于增大了電容的等效串聯電阻,會影響濾波效果;第五,布線時避免90度折線,減少高頻噪聲發射;第六,可控硅兩端并接RC抑制電路,減小可控硅產生的噪聲。
(2)切斷干擾傳播路徑。干擾的傳播路徑基本分為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兩類。傳導干擾是指通過導線傳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擾。高頻干擾噪聲和有用信號的頻帶不同,可以通過在導線上增加濾波器的方法切斷高頻干擾噪聲的傳播,有時也可加隔離光耦來解決。電源噪聲的危害最大,要特別注意處理。輻射干擾是指通過空間輻射傳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擾。一般是增加干擾源與敏感器件的距離,用地線把它們隔離和在敏感器件上加蔽罩。切斷干擾傳播路徑的常用措施為:第一,充分考慮電源對單片機的影響。許多單片機對電源噪聲很敏感,要給單片機電源加濾波電路或穩壓器,以減小電源噪聲對單片機的干擾。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電容組成π形濾波電路。當要求不高時,也可用100歐姆電阻代替磁珠;第二,若單片機的I/O口用來控制電機等噪聲器件,則在I/O口與噪聲源之間應加隔離;第三,注意晶振的布線。晶振與單片機引腳盡量靠近,用地線把時鐘區隔離起來,晶振外殼接地并固定;第四,電路板合理分區,如強、弱信號,數字、模擬信號。盡可能把干擾源(如電機,繼電器)與敏感元件(如單片機)遠離;第五,用地線把數字區與模擬區隔離,數字地與模擬地要分離。A/D、D/A芯片布線也以此為原則,一般廠家分配A/D、D/A芯片引腳排列時已考慮此要求;第六,單片機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線要單獨接地,以減小相互干擾。大功率器件盡可能放在電路板邊緣;第七,在單片機I/O口、電源線及電路板連接線等關鍵處應使用抗干擾元件,如磁珠、磁環、電源濾波器及屏蔽罩,能顯著提高電路的抗干擾性能。
(3)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擾性能。其常用措施為:第一,布線時,盡量減少回路環的面積,以降低感應噪聲;第二,布線時,電源線和地線要盡量粗。除了減小壓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聲;第三,對于單片機閑置的I/O口,不要懸空,要接地或接電源。其它IC的閑置端在不改變系統邏輯的情況下接地或接電源;第四,對單片機使用電源監控及看門狗電路,如IMP809,IMP706等,可大幅度提高整個電路的抗干擾性能;第五,在速度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單片機的晶振和選用低速數字電路;第六,器件盡量直接焊在電路板上,少用IC插座。
二、數字電路抗干擾設計經驗
(1)軟件方面。第一,將不用的代碼空間全清成“0”,等效于NOP,或在跳轉指令前加幾個NOP,目的是可在程序跑飛時歸位;第二,在無硬件“看門狗”時,可采用軟件模擬“看門狗”,以監測程序的運行;第三,涉及處理外部器件參數調整或設置時,為防止外部器件因受干擾而出錯,可定時將參數重新發送一遍,使外部器件盡快恢復正確;第四,通訊中的抗干擾可加數據校驗位,采用3取2或5取3策略;第五在有通訊線時,將Data線、CLK線、INH線常態置以高位,其抗干擾效果要比置低位好。
(2)軟件方面。第一,地線、電源線的布線要盡可能的寬,且成網格狀;第二,線路要去偶;第三,數字地、模擬地要分開;第四,每個數字元件在地與電源之間都要加104電容;第五,為防I/O口的串擾,可將I/O口隔離,可用二極管隔離、門電路隔離、光偶隔離及電磁隔離等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浩.淺談數字電路、單片機的抗干擾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4):91-92.
[2]石波涌,鄧湘平,陳樂.數字電路設計中的抗干擾技術[J].科技創新導報,2008,(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