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網融合的含義
三網融合的三網指的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或傳媒網)和計算機網(或互聯網)。由于歷史的原因,包括技術的發展、管理體制等,這三個網絡,特別是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各具特點,各有不同的結構、功能、業務和服務對象和市場,屬于不同的產業。最初的電信網主要是提供電報和電話通信以及后來的傳真,廣電網提供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服務,計算機網提供數據傳輸。也就是電信網主要用于互通信息,廣播電視網主要用于傳遞信息;計算機網主要服務于處理信息;過去分別由三個獨立的部門管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局面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三大信息網絡技術正在向著同一個方面發展,即都在走向數字化、光纜化、寬帶化和多媒體化,簡單地說是用同樣的技術建設同樣的網絡,達到殊途同歸。
三網融合的本質是未來的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都可以承載多種信息業務,創造出更多的融合業務,業務融合是三網融合的核心本質。在我國,電信網和互聯網經過10多年的發展,基本上已實現了融合。當然,業務的融合必然還將導致技術與市場的融合。就當前而言,最重要的是電信網帶寬的升級和廣電網的雙向改造。而不是三張網合成一張網,三網融合不是三網合一。
二、黨和國家的重視是三網融合的保證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三網融合的重大戰略意義,這是推進三網融合的保證。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三網合一”的基本構想。把三網融合列入了國家發展規劃之中。1997年4月,國務院在全國信息化會議上討論通過了《國家信息化總體規劃》,其中提出了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基本結構是”一個平臺,三個網”。三個網指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網,這是國家首次提出了三網融合的思想。在2001年3月15日通過的我國”十五”計劃綱要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三網融合”。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提出了推進”三網融合”工作。在2006年10月9日~11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的關于我國發展國發經濟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就提出了”促進電信、電視和計算機三網融合”的方針,將”三網融合”提到了新的高度。這是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2009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落實數字電視產業政策,推進三網融合”。同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人大會議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支持和推進三網融合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創造新的社會需求。2009年5月29日,在《國務院批轉發改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工作意見的通知》中指出“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實現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雙向進入”,標志著“三網融合”的推動工作得到了實質性的進展。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黨務會議,下發了《國務院發推進三網相融總體方案的通知》,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2010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指出對三網融合要加強政策上的扶持,要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支持與三網融合相關的基礎技術和相關軟硬件中的開發和產生化,對產品開發和網絡建設等要給予金融、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文件不僅在政策上給予了保證,而且對具體實施確定了目標,指出了重點:2010~2012年進行電信和廣電業務雙向進行的試點,探索有關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并且成立了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協調三網融合的具體工作。
三、社會發展的需求是三網融合的驅動力
一些專家認為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是推動社會革命性發展的必由之路。信息通信技術(ICT)是信息化技術的核心,而三網融合又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網融合將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三網融合將帶動信息通信設備制造工業和信息服務業的更快發展。據測算,在未來3年內三網融合將拉動投資和消費近7000億元,對于增加就業崗位和拉動GDP的作用都是明顯的。
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生產、經濟和文化生活服務需求,是三網融合的原動力。傳統上,消費者(個人、企業、機關、團體、學校)需要分別繳納電話費、上網費和有線電視費等。三網融合之后,消費者可能只需繳納一次費用即可;不僅如此,消費者得到的服務產品還可能比原來更多,而費用還有可能下降。
總之,社會的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是三網融合的巨大驅動力。
四、技術進步是三網融合的前提
三網融合不僅涉及體制管理問題,需要政策的強有力的推動,更需要技術進步的支持。各項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進步是三網融合的前提條件,ICT的進步已經為三網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數字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話音、圖像、數據、多媒體等等,經數字化后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進行處理、傳輸,存儲、交換等,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提供、處理、傳送、分配和交互,促進了網絡軟硬件的通用化。(2)光纖技術:光纖的最大優點是其巨大的傳輸帶寬和優良的傳送質量。光纖通信技術和光傳送網的發展,可構建理想的大容量傳輸平臺,為要求大帶寬的視像信息傳輸成為可能。隨著光進銅退,電信網與廣電網因傳統上技術的不同而造成的帶寬差異在縮小。(3)傳送技術:近年來傳送網技術在光傳送網(OTN)、分組傳送網(PTN)和高速傳輸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容量傳輸、靈活高效組網等方面的需求。(4)終端技術:業務終端的發展在促進三網融全方面的作用最為易于人們所體驗。一方面,高性能的IPTV機頂合、智能電視、視頻終端等的大量出現和普及;另一方面,手機、個人數字助理、電腦的功能和性能在不斷趨同,界線變得模糊不清,高端的智能手機的處理性能已不亞于家用電腦;這些都成為各類網絡技術融合和創新的載體。(5)軟件技術和傳輸協議:軟件技術的發展使得三個網絡及終端都可通過軟件的變更最終能支持各種用戶所需的特性、功能和業務。普遍采用統一的TCP/IP協議,使得各種以IP為基礎的業務都能在不同的網絡上實現互通。首次具有統一的、能為三個網接受的的通信協議,從技術上為三網融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進步和產業的融合開拓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反過來三網融合給IC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信息產業發展,兩個方面形成了互相依賴和互相促進的關系。
五、三網融合取得進展,前景光明
我國最初于1998年提出“三網合一”的概念。2010年國務院常委會議決定加快推進三網融合,明確提出了三網融合的實施路徑和時間表,自此三網融合進入了實質推進階段。
2010年~2012年為試點階段,以推進電信網和廣電網在業務上的雙向進入為重點,開辟試點;探索形成保障三網融合規范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
2013年~2015年為推廣階段,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全面推進三網融合。
2010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為落實深化重點領域政策的要求,工信部經與廣電部門等多次協商、研究,提出了推進三網融合的實旋意見并報國務院,我國光進銅退、寬帶發展、無線城市、手機電視等有關三網融合重大問題的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
總體而言,三網融合雖然在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但在產業發展需求的強力推動下,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首先在三網融合的政策落實、標準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出臺并落實了一些政策。在各試點地區,如上海、江蘇、廣東的三網融合工作取得了較好的進展。2010年全國IPTV用戶達到760萬,而到2013年IPTV用戶將突破2000萬,可望達到2250萬;寬帶網絡的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截止到2012年9月底全國光纜線路長度達到1404萬公里。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1799億戶,互聯網寬帶接口增加到2.6億個,5年間分別增長2.6倍和3.3倍;3G基站達到76萬個,建立更多的4G實驗基站。在今后5年內寬帶建設還會加快,在城市入戶帶寬實現20Mbit/s,農村入戶的帶寬也可達到4Mbit/s。
社會發展的需求,黨和國家的重視,ICT技術的進步必將使三網融合進入更快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