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在福岡看到小鹿田燒,對器皿本身流利的漩渦刀工感到非常驚嘆!“這是怎么做出來的?”后來找了數據才得知,原來這種特殊技法只存在于日本的小田原和小鹿田地區。
小鹿田燒曾被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評為“世界第一的民陶”。它源自于三百年前的小石原燒。傳統的陶藝做法至今未曾改變,仍維持三百年前的技法及制作方式,也是日本指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財產。
到產地的路途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我說笑:“要把這些陶器做好后賣到國外,真的需要很長的路途,還是親自到產地并順道采買,抱著學習的心情比較重要?!蔽覀兿冉浻筛钚赂删€在熊本停留。再搭車到久留米換車,前往水鄉日田小鎮。經過一夜住宿,再往日田北部,高冢山麓皿山地區。因日田往返皿山的班車很少,所以最后我們決定包出租車往返,以節省等待的時間。
一路車子經過日本三大林業場之一的日田,綠油油的植木林環繞,越往深山,越覺得被寧靜之美包圍真是令人悸動的事,尤其是前往陶鄉。有些人喜歡時尚,有些人喜歡圖書,有些人喜歡音樂,我則喜歡陶器。喜歡前往不同陶器產地,感受每個陶鄉的悠然氣氛。這過程很享受,能找到“美好”的感覺。
皿山真的很小,搭出租車約40分鐘可以到,目前僅有三家十窯。黑木、柳瀨、板本三大家族延續小鹿田燒的命脈,每個窯只由長子繼承技藝,不收弟子及職人,堅持一子相傳的原則。拒絕外界的接觸與誘惑,將古老的價值與堅持留到現在,所以即使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小鹿田燒仍然是十分摩登的工藝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風格之一。因為資源有限,所以陶土是共有開采配給的,登窯也是共同使用的,制作方式也很獨特。像石粒般的原土經過干燥后需用水力帶動的唐臼來搗碎,這個動作和聲音被評為“日本的音風景100選”。光是唐臼粉碎原土的動作就得花上20—30天的工夫。想來是非常精深的工藝流程,一點都急不來,并且還多半利用人力與自然共同協作的力量來制作,不使用機器的力量,完全沒有燃油的消耗。搗完的粒子狀原土需要經過人力攪拌、過濾,再進行成型、干燥。之后進入體現最有特色的技法的過程,即飛刨、刷毛目、指描、櫛描、施釉、素燒、登窯柴燒50—55小時,使用傳統木制的蹴轆轤制作。這么繁復加上每戶僅傳一子的制作,自然產量非常稀少,彌足珍貴。
這十窯工作室都附設了促銷售賣場所,但不見得每間都有營業,可能因產量關系,當天只有七處有售賣。比起繁榮的有田、益子等陶器市,這里的陶器產量真的不多,看到喜歡的就得趕快下手買了。不過,這里最令我大開眼界的是刷新了我對小鹿田的刻板印象。家里過去買的小鹿田比較傳統,但現在發現傳統米黃色的表面上又施加了綠色、飴色、藍色的流釉,原來山里面的傳統器皿雖然非常簡單但又同時具備現代感呢!
不同釉料、不同風格的窯主制作出來的器皿真的各有特色。普遍是米白色,還有米白滾綠、糖果色、黃色、淺藍色、黑色、青色,實物都非常漂亮。工作室里師傅按照自己的步調揉土制陶,非常專注。雖然旁邊時常圍繞的觀光客不時拍照,更伴隨著驚嘆聲,但他們一點也不受影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步調里。
每個工作室都有干燥陶器的空間,使用木條一字排列整齊的陶器都已經經過了刀法制作,上了化妝土的陶器非常迷人,雖然有朋友說看漩渦狀的刨刻痕有點頭暈,不過,只要放上食物就能鎮住了(笑)!當然,其中也有無漩渦狀的小鹿田。但對于收集者來說,有漩渦刻紋還是比較迷人,且更具代表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