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醉生夢死的世上,要享受吃晚餐,最重要的,是共進晚餐的人,要懂得選擇。
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有一出名片,《猜猜誰來吃晚餐》,講述的是讓一個黑人醫生如何加入一個白人中產家庭。片中的黑人,由第一位奧斯卡黑人影帝西德尼·波蒂埃扮演,中產白人夫婦,則是好萊塢黃金時期的老牌情侶檔:斯賓塞·屈塞與凱瑟琳·赫本。
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覺得片名難忘,為什么“誰來吃晚餐”也值得一猜?晚餐是社交的一個正式場合,來吃晚餐的人,絕不可能是不速之客,家庭的晚餐,更只限于社交最親密的圈子,電影的片名,已經是這個家庭有事發生的暗喻。
晚餐的社交意義,甚至高于任何其他聚會,能夠共進晚餐的人,以私交為上,談公事,則可免則免。即使是公司宴請,晚餐也是公事來往之外的人情,晚餐的最高級別,是家宴,中文的“家宴”兩個字,僅指晚餐而已。
晚餐是一張社會身份的認可證,憑一頓飯而有歸屬的界定。不論是公司新年聚會,還是校友聚會、品牌周年紀念,以及英國大學的高桌傳統,參加過什么樣的晚餐,就有一張什么樣的社交網絡圖。
如此則不難理解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后的晚餐”,為何象征意義格外顯要:共進晚餐的本來都是自己人,但其中出了一個叛徒,這一頓晚餐,是情分的決裂,命運的離別。
順便一提:“最后的晚餐”英文作Supper,而非Dinner,專指簡單的晚餐,正如中文的“晚餐”“晚飯”之隨意,而非隆重的“晚宴”,在達·芬奇的名畫里,意大利語只作Cean,并無細分。
死亡的陰影,反襯人世的享樂,晚餐的戲劇色彩格外濃烈,從“最后的晚餐”起,晚餐成為人生轉折點一種常見的隱喻,莫扎特歌劇《唐璜》的晚餐一幕,堪稱經典。唐璜大言不慚,鬼魂前來赴宴,這一頓最后的晚餐,是唐璜游戲人生的終極象征。
即使在中國文化中,一場晚宴也可以是定勝敗、決生死之關鍵,譬如楚漢相爭的轉折點,也是一場鴻門宴。
在這醉生夢死的世上,要享受吃晚餐,最重要的,是共進晚餐的人,要懂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