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干了。
抱怨是最常見的情緒應對方式,也是相對溫和隱蔽的發泄。有時我們是抱怨者,失望于沒有被別人理解;有時我們是那個被傾訴的對象,心中常有莫名的煩躁和憤怒。這些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
“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干了。”“不抱怨”運動的發起人美國牧師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如是說。他的這個說法,預言了習慣抱怨的人的命運—被周圍的人放逐。
前兩天,我的一個20多歲的朋友F對我說,她很痛苦,因為她發現,最親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
原來,F向男友“袒露”痛苦,而他一點都不理解,反而指責她,這讓她非常痛苦,并想這樣的愛情有什么意義,很想說分手,強忍住才沒有說。我問她男友說了什么話讓她印象深刻,她想了想說,他受不了她總是抱怨,總是看到消極的一面,而對積極的一面視而不見。
因為對F很了解,知道她有一個總是在抱怨的媽媽,所以我對F說,男友對你的抱怨的看法,像不像你對媽媽的抱怨的看法。
噢,是啊,那是一模一樣的。F驚嘆。她飽受媽媽抱怨的折磨,卻沒想到,自己在這一點上也像足了媽媽,也總是在親密關系中抱怨。
再多說說你對媽媽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我對她說。
她說,第一感覺就是煩,然后就想逃跑。
我再問,這種煩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或者說,煩什么呢?
她仔細體會了一會兒后說,她有一個下意識的想法,其實媽媽根本不想改變什么,她就是要抱怨。小時候,她一聽到媽媽抱怨就想努力去改變,消除媽媽抱怨的根源,改變事情的格局。但是,每當事情可以奏效時,她發現媽媽自己會搞點事讓格局又回到以前。
F的媽媽向F抱怨的主要內容是,你的爸爸不顧家,你的爸爸是一個自私的人……一直以來,F也會這樣看,但大學畢業后的一天她突然明白,爸爸的不顧家和自私好像是媽媽慣出來的,譬如媽媽總抱怨爸爸不給錢,但是媽媽卻從來不主動找爸爸要錢,而且她記得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如果給家里錢,媽媽也總是往少里要。
想到這些時,F覺得很可怕,她實在難以理解,媽媽到底在追求什么,媽媽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為了能玩抱怨的游戲,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媽媽所抱怨的,媽媽身邊的人都變得有些“忘恩負義”,包括F自己也想逃離媽媽,變成一個媽媽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