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這樣,你以樂觀的眼睛看它,即使你處在悲劇之中,它也會有希望。
最近在讀一本勵志小說,名叫《堅不可摧》。書的封面,一架美式戰(zhàn)斗機B-24穿越黃昏中的大海,平靜的海面被染成一片歷史的昏黃色,很有一種厚重感。同樣厚重的是這本書的內容,一個關于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zhàn)故事。主人公是現在仍然健在、92歲高齡的路易·贊貝里尼。
贊貝里尼從小是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偷東西,把偷來的東西藏在幾個秘密的地方,扒火車,打仗,扎輪胎,制造爆炸,簡直就是一個惡棍。直到有一天,他自動自發(fā)地改掉身上的壞毛病。贊貝里尼善于奔跑,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5000米比賽獲取第8名。二戰(zhàn)中,贊貝里尼在戰(zhàn)爭的號角下加入了美國空軍。
一次意外,海上墜機,面對烈日、暴雨、干渴、饑餓的惡劣情況,贊貝里尼和兩名同伴傷痕累累地從滿是油污的海面爬上救生筏,在一群群鯊魚的追逐下,在希望和絕望的反復拉鋸中,在海上整整漂浮了47天,3000多公里。
被俘后,贊貝里尼先后被輾轉關押在4座日軍戰(zhàn)俘營里,熬過了身心備受折磨的700多個日日夜夜。二戰(zhàn)后,深受戰(zhàn)爭陰影糾纏,生活險些被怨恨摧毀。憑著堅忍走過了1800多天的救贖之路,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才算徹底告一段落。
書中的一個細節(jié)很是讓人感動和回味無窮。浩渺無邊的海上生活中,贊貝里尼和戰(zhàn)友菲爾、邁克三個人在海上的一艘救生筏上漂浮,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絕望之中,肉體時時刻刻都在受著沒有食物、沒有水,忍受著暴曬或暴雨的煎熬,精神上也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得救。而在這種情況下,是樂觀拯救了他們。
他們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每天晚上聽贊貝里尼詳細地描述記憶中媽媽在廚房用什么樣的食材如何烹飪熱氣騰騰的食物。就是在這種“幻想中的美食”的支撐下,幾個男人堅持著生吃海鳥海魚肉茹毛飲血的日子。看到這兒,我想起來了一個成語:畫餅充饑。
世界就是這樣,你以樂觀的眼睛看它,即使你處在悲劇之中,它也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