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俊 馬婷 王博 郭蕾 朱丹
汽車制動性能是衡量汽車安全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汽車的制動性能是國內外汽車企業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利用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風來加強汽車的制動性能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本文針對風能在汽車制動領域的專利申請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并給出針對性的參考意見。
在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截至2011年12月31日,已公開的國內外相關專利申請共324件,其中中國的專利申請為54件,國外的專利申請為270件。十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量總體呈逐步增長態勢。其中2000年之前的申請量很少,之后,該領域專利申請的數量逐年緩慢上升;而國外的專利申請在上世紀90年代前,數量也只占總申請量的37%,2000年后,專利申請的數量才逐年增加。這說明近十年來,隨著傳統能源蘊藏量的逐漸減少,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主力軍已成大勢,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在汽車行駛中必然會產生的風能的利用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該領域的專利布局在我國也呈逐漸加強趨勢。
國內申請人近十年來在該領域的申請量不斷增加,尤其是2006年至2010年,申請量較之前有了明顯增長,說明近幾年國內在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的研發力度及成果的專利轉化率均有所增加。
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與華中地區的申請量排在前兩位,其總和約占總申請量的一半。這一方面反映出華北及華中地區在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具有很強的技術實力,且均有規模風力資源以及大型汽車生產企業,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上述兩地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有意識地通過申請專利完成各自在國內市場上的產業戰略部署,以期在市場成熟時對國內市場形成巨大控制力。而在經濟以及技術上相對落后的西北地區,雖然當地風能資源豐富,但申請量還有待提高。
作為汽車生產大國的日本、德國、美國和韓國的申請量排在國際專利申請的前四位,這四個國家的總申請量占國外申請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日本以發達的汽車工業及對環境和能源的高度重視排在申請量首位,且其在風能利用其他方面的專利申請量的排名也很高,說明該國已經就風能展開了全面的利用與開發,這是值得國內企業及申請人學習的地方,同時也提醒了國內申請人在申請相關專利時的重點檢索方向。
由于國內多是由個人作為申請主體,從而導致了在該領域中存在一些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專利申請,不利于復雜技術的開發及成果的市場轉化。而隨著近年專利申請量的上升以及汽車企業申請量的增多,該情況有所好轉,可見該技術領域在國內已逐漸受到重視,這對于技術突破以及專利市場化均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隨著更多知名汽車企業對于該領域的研發與投入,勢必也會帶動該領域專利申請數量的進一步提升。

▲在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點集中在擋風板和擋風風翼的結構及裝配上。
在國內申請人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各占一半。而在申請的主要技術點方面,擋風板和擋風風翼的結構及裝配占總申請量的80%以上,且主要為涉及擋風板及擋風風翼的形狀和具體方式、擋風板及擋風風翼的安裝位置和裝配手段,目的是提高機動車制動時汽車對路面的壓力和摩擦力以及制動過程中的阻力,以增加機動車的制動性能為發明點;另外還有一些專利申請集中在空氣對機動車固有制動結構的作用改進上,這與國際上專利申請風向標基本一致。此外,該研究方向也是國內申請人及研究機構最有可能出成果的方向。
涉及擋風板和擋風風翼的結構以及裝配的申請一直在國內專利申請中占據主流地位,其長期趨勢也一直大于其他技術分支。雖然在2005年和2007年有小幅回落,但之后就呈現持續增加態勢,其中2008年和2010年的增幅尤其顯著,這可能與北京奧運會后國內更加提倡機動車節能環保的概念有關。2010年,該領域出現了更多與節能環保車輛相關的申請,申請重點也部分轉移到空氣動力以及空氣阻力對于制動系統本身作用上。當前,國內申請人開始注重在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的多個技術方向上進行發展,以后可能涉及到更多的發明點以及更廣的范圍。
國外的專利申請發展方向與國內基本一致,只是國外企業對專利的認知程度和技術水平相對較國內企業及個人更高,專利地圖的部署相對國內企業更早且更加成熟,更具針對性和方向性。
由于汽車風能輔助制動領域的技術發展時間不長,專利申請總量并不多,技術聚合方向和主要發展趨勢也不明顯,因此該領域尚處待發展階段,國內相關企業及個人應抓住機遇,在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為。具體建議如下:
一要加快部署專利地圖。國內申請人中大部分是個人,知名汽車企業相對較少。國際汽車巨頭和國外申請人掌握著該領域的核心技術,但又不太重視中國專利市場,對于專利地圖的部署還遠遠不夠。面對該種形勢,國內企業尤其是有實力的規模企業應搶抓先機,布局國內。
二要加強產學研合作。目前,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該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進程相對緩慢。現階段應充分加強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要加強專利指導。從申請人來看,國內知名企業的申請量還遠遠不夠,個人專利申請的質量與大型企業之間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在專利保護上對重點企業進行具體指導服務,尤其是在企業的技術研發過程中要加強專利風險防范和預警,鼓勵其在國內外進行有效專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