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山丘

何東平光明日報總編輯
創辦《留學》雜志是光明日報醞釀已久的舉措。
本報副總編輯李春林回憶,出版社十年前曾有過動議:創辦一份雜志,起名就叫《留學》。當時的留學,對大多數人而言還算是傳奇故事。十年倏忽而過,現在再看留學,似乎已經是身邊親友的尋常選擇。《留學》雜志于今日破土而出,理由更加充分而必要。
媒體人之所以關注留學,是因為它并不尋常。任何人的去國懷鄉都是事件,留學對個體命運的影響,很可能帶動社會和國家層面上的改變。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那一代留學生,親眼見到中外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非驅除韃虜、創立民國不足以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有各種寫法,留學始終是省略不掉的章節。
光明日報關注留學,更在意它的現在和將來。就在今年,至少45萬年輕人踏出國門、求學異邦。這45萬留學生背后,是數倍于此的至愛親朋;他們的身邊,是另一群體量更大的留學預備隊。留學這個看似孤立的小眾事件,正裹挾著上千萬人口做布朗運動—他們需要越過多少座有形無形的山丘,才能重新如履平地?
讓無序的留學成為確切的動作,這是《留學》雜志需要承擔的責任。媒體人看留學,立場更加客觀,角度更加獨特,能夠看清當事人、中介代理、接納方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利害關系。《留學》雜志應該是一家全媒體,有能力讓信息對稱起來,用密集的客觀報道和信息披露,揭開層層黑幕,鏟除信息霸權,為千萬留學人口越過山丘指引方向。
雖然還只是幼芽,卻已經滿載期待。對于剛剛創刊的《留學》雜志,我用《莊子·人間世》的一句話表達祝愿: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