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 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
——省社科專家解讀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

編者語
5月21日,四川省社科理論界學習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座談會在成都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靖平出席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明仁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是在我省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四川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會議認為,全會提出的“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推進治蜀興川大計的時代號角;全會確立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工作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更高起點謀劃四川發展的鮮明取向和根本要求;全會作出的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的行動指引;全會明確的當前和今年一個時期八項重點任務,是保持四川追趕跨越發展態勢的著力方位;全會部署的推動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各項工作,是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科學總綱。
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緊緊結合四川改革發展實際,作了精彩的發言。本刊摘發部分發言。
◆趙英(四川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確立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在于把“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進一步明確為全省工作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充分體現了省委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決心。
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還在于堅持和深化歷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確定了我省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和奮斗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兩個跨越”目標的確立,高屋建瓴。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三大發展戰略”更是具有科學性和全局性。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符合四川省情和經濟發展規律,提升首位、次級突破、夯實底部的具體要求,對全方位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構建全省競相跨越新格局,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對促進我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形成“四化”同步發展的新局面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地處西部內陸的四川尤為重要,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對跨越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三大發展戰略”體現了繼承、發展和創新,是正確引領四川全面實現“兩個跨越”的總體戰略部署,將會對我省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推進作用。
◆ 李后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推進新階段四川發展的重大決策,是解決四川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主要矛盾的良策和實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的行動指引。
“三大發展戰略”是時空的辯證統一體。從時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堅持了歷屆省委治蜀興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繼承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從空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
借鑒了國內兄弟省市區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具有科學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三大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精神,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在四川的生動實踐。
“三大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問題,能優化發展格局,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特征和經驗總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戰略解決發
展不協調、城鄉二元分割問題,能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后勁不足、持續性不夠的問題。可見,“三大發展戰略”解決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
“三大發展戰略”是空間和功能的多元統一體。從哲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抓主要矛盾、相互聯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等光輝思想的實際應用;從經濟
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競爭合作、產業分級、工農聯動、增長極、生產力等經典理論的創新實踐;從倫理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公平、正義、平等、自由、人權等價值理念的科學采集;從政治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執政為民、科學執政、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先進意識的現實折射。
◆ 丁任重(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確立了未來幾年四川經濟發展的八項主要任務,這是四川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的新戰略。
省委確定的四川經濟發展新戰略,包含了八項主要任務,這八項任務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1)工業強省和新型城鎮化是四川發展的方向。目前我省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是帶動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為工業化提供平臺,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化互動”是四川發展的必由之路。(2)“三農”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四川發展的基礎。只有農村實現現代化,全省才能實現現代化,只有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全省才能實現全面小康。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是四川發展的基本條件。(3)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扶貧工作是四川發展的保障。改革開放為四川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抓住節能減排工作能夠不斷優化四川經濟的外部環境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居住環境;不斷減少貧困人口能夠提高四川發展的質量。(4)堅持民生優先是四川發展的目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中國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堅持民生優先、促進共同富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四川發展的最終目標。
◆ 杜肯堂 黃 勤(四川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多點多極支撐的關鍵在“多”字。其政策涵義是,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反映了經濟轉型新時期,區域格局從單中心帶動到多中心拓展,經濟發展從非均衡不協調到非均衡的協調發展。其戰略措施有四方面:
全域謀劃,頂層設計。首先是要加強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銜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形成多點多極發展的合力。其次,必須立足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規劃,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政策,有序推進。
強化產業支撐,引導差別競爭。點和極,支撐在產業。首位城市成都,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引領全省產業結構向高端化和服務化升級,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建設“三中心”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提升成都服務業在西部地區的能級。次級突破中,培育和壯大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實現以點帶面,由點到極;在夯實底部基礎中,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特別是要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加強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互動發展,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推進產業配置與空間規制的結合。將產業配置與空間規制結合起來,推進產業集群和城市群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在新型城鎮化中加強產業集群培育,產業集群發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務;著力產業園區建設,把產業園區作為“兩群”互動、產城融合的理想節點。
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更加注重區域間的開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導要素跨區域流動、企業跨區域發展和產業跨區域轉移。
◆ 孫超英(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教授)
黨的十八大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就對四川省“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應把這一戰略作為四川省推進“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徑,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打造“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升級版”。
要遵循三個“堅持”。堅持“兩化”互動,促進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發揮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導作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農村農業現代化,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堅持統籌城鄉,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著力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新機制,構建現代城鄉發展新形態,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堅持“四化”同步,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城鎮為基礎、信息化為支撐,推進現代化健康發展。
要持續創新,為“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提供不竭動力。如何科學有效地贏得發展先機,關鍵在于在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過程中,通過創新和協同創新打造本地增長極群落。通過區域產業轉移的加速與城市比較優勢的強化及相互確認,各增長極點要素升級和區位市場擴容,促使區域增長極群落由萌芽邁向成熟。“創新”是四川跨越提升的制勝法寶,而“持久有效創新”則是四川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的終極支撐。
◆ 盛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我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及內外約束條件的變化,注重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確保開好頭和布好局,爭取盡快形成突破之勢。根據我省在創新方面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當前重點可以放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營造創新氛圍,培育創新文化,鼓勵創新和包容不足,形成創新的良好環境。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和體制創新,充分挖掘潛在優勢,推出一批重大成果并實現向產業的轉化,形成強大和持續的創新動力。加快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產業創新牽引升級、區域創新發展示范、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等四大創新工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需要進行全方位改革創新。尤其是探索大量國防科技單位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如何加強與產業發展的密切聯系,大量的科技人才如何更多地進入企業發揮作用,有限的科技資金如何更好地用在關鍵領域,應當成為重點。同時,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投資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的情況下,體制機制已經成為科學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何破除和削弱傳統體制制約,如何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如何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是需要加大攻堅力度的領域。三是主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建立群眾廣泛參與的各種組織,構建分層次化解矛盾的機制,形成促進發展的穩定社會基礎。經濟的轉型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期,由經濟轉型和擴大開放而出現的社會狀態更加活躍、社會訴求不斷增多,維權意識更加強烈等問題,傳統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尤其是我省人口多、地域廣、流動性強、區域城鄉差距大,社會矛盾表現形式更加復雜,利益訴求產生方式更加多樣,而現實社會的諸多“快變量”與傳統管理方式“慢變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構建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社會管理體系,也需要加快探索,促進社會穩定機制的建立。

◆ 郭曉鳴(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四川實現“兩個跨越”重點要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重點、以民生優先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開創發展新局面。
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引領“兩個跨越”。實現“兩個跨越”,根本還是要靠發展,但必須高度重視發展質量,堅持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實施三個層面的跨越突破;一是要高度重視優化產業興省戰略。二是要合理調整資源開發路徑。三是要有效強化自主創新驅動。
以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重點攻堅“兩個跨越”。一是要重點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縣域經濟基礎,全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二是要全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把“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作為四川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主路徑,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經營制度、要素交換、資源配置等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分割分治問題,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新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三是要著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
以民生優先為導向提升“兩個跨越”。“兩個跨越”應該是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跨越,因此必須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兩個跨越”的根本歸宿和落腳點。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支撐“兩個跨域”。必須毫不動搖地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努力謀取“改革紅利”和“制度紅利”。
◆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為雅安“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指明了方向,為二度受災的雅安如何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以尊重自然、綠色重建的理念轉變發展方式,配置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村落,豐富生態生活,建設全球災后生態重建典范區,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
“雅安生態發展特區”的基本定位是要建設自然生態美好、人文生態優美、社會生態和美的幸福美麗新家園。自然生態美好,就是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把合理開發資源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徹底改變傳統經濟單一的資源依賴,形成多元化的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人文生態優美,就是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態創意產業,構建覆蓋災區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社會生態和美,就是要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按照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的“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把災區建設成為生產更現代、城鄉更協調、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社會更和諧的生態發展特區。
“雅安生態發展特區”的實現路徑是在政策、產業、城鄉、教育等方面予以重點發展。在政策制度方面,既積極爭取國家支
持災區跨越發展的特殊政策,又充分利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家連片扶貧、新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等政策,使雅安生態發展特區成為各項政策疊加匯集、系統放大的洼地。同時,探索創新生態發展的特殊政策。(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