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揭秘解放軍編制史
□李 濤
4月16日,我國政府發表的首部專題型國防白皮書《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首度公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8個集團軍的番號和分布。回顧人民軍隊陸軍發展的歷史,有許多關于“軍”的鮮為人知的史實。
4月16日,我國政府發表的首部專題型國防白皮書《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首度公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8個集團軍的番號和分布。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6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這是我軍首次使用“軍”的番號。回顧人民軍隊陸軍發展的歷史,有許多關于“軍”的鮮為人知的史實。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紅軍沒有統一的編制,番號也比較混亂,經常重復。如曾出現過兩個紅1軍(鄂豫皖邊區的紅1軍和中央紅軍的紅1軍)、3個紅3軍(中央蘇區的紅3軍、湘鄂西蘇區的紅3軍、中央紅軍的紅3軍)、3個紅8軍(左江地區的紅8軍、鄂東南地區的紅8軍、湘贛地區的紅8軍)等。根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學科統計,各根據地和蘇區的紅軍就先后組建過規模不等的66個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對人民解放軍進行正規化建設。毛澤東在會上指出:“我們現在軍隊的編制是五個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五個地區都是相同的番號,碰到一塊就發生困難”,“有計劃地走向正規化完全必需”。從當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進行整編,共編成58個軍。其后不斷調整,先后出現過70個軍的番號,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至第55軍、第58軍、第60至第70軍、西北獨立第1至第3軍。
此次白皮書公布的隸屬于濟南軍區的第54集團軍,是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上成立時間最晚的一個軍。1952年10月,第45軍軍部及第134師(欠1個團)、第135師與第44軍第130師、第131師第391團合編為第54軍。但第54軍歷史又很悠久,是源于它有一個紅軍師,其前身可追溯到北伐時期的“鐵軍”——葉挺獨立團。
當年,第54軍成立時,第44軍和第45軍都想保留住自己的番號,一時爭執不下。最終,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從兩個軍的番號中各取一個數字4和5,組成一個新的數字——54。于是便有了第54軍。

圖/CFP
有3個軍從成立到撤銷不滿3個月,成為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上(不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存在時間最短的軍。它們是:第8軍,成立于1949年3月中旬,5月29日與綏蒙軍區合并為綏遠軍區,番號撤銷。第69軍,成立于1949年1月,3月番號撤銷,4月所屬部隊改編為華北軍區獨立第205、第206師。西北獨立第1軍,成立于1949年9月中旬,11月下旬番號撤銷,所屬部隊縮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1師。
解放戰爭時期,將起義、投誠和接受和平改編的國民黨軍改造為人民解放軍,是我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瓦解敵軍工作的繼續和發展。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有10個軍是由成建制的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它們是:第9軍(由在新疆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42師改編而成)、第36軍(由在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1軍改編而成)、第37軍(由在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改編而成)、第50軍(由在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改編而成)、第51軍(由在武漢以南地區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28軍3個師和第127軍1個師改編而成)、第52軍(由在長沙起義的部分國民黨軍改編而成)、第53軍(由在長沙起義的部分國民黨軍保安部隊為基礎改編而成)、西北獨立第1軍(由在甘肅岷縣起義的國民黨軍部隊改編而成)、西北獨立第2軍(由在寧夏中衛地區起義的國民黨軍第81軍改編而成)、西北獨立第3軍(由在甘肅武都地區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9軍改編而成)。
還有3個軍是由我軍和部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合編而成的。它們是:第14軍(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1、第22旅及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和豫西地方武裝一部編成)、第34軍(由華東軍區所屬江淮軍區部隊與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77軍合編而成)、第35軍(由華東野戰軍魯中南縱隊與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合編而成)。
1949年4月,原隸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的第35軍調歸第8兵團指揮,參加渡江戰役。23日晚,第35軍在軍長吳化文的指揮下開始渡江,進入南京市區。24日凌晨,該軍所屬104師312團首先進占總統府,將紅旗牢牢地插在了總統府的門樓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是,吳化文正是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將領,這是蔣介石做夢都想象不到的。
1944年9月,新疆北部塔城、伊犁、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為反抗國民黨的統治,舉行武裝暴動(又稱“三區革命”)。1945年4月,以暴動隊伍組成的游擊隊指揮部為基礎,在伊寧正式成立新疆民族軍。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軍在伊寧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該軍1.3萬余人中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回族、俄羅斯族、蒙古族、烏孜別克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漢族不足百人,成為我軍歷史上唯一一個主要由少數民族官兵組成的民族軍。(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助理研究員、西安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