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叔東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改進對減少并發癥的臨床觀察
韋叔東
目的觀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改進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方法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組,均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圍手術期增加改進措施。術后隨訪1年,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和死亡率的差異。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低,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隨訪1年,觀察組復發率明顯較低,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死亡病例,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術后并發癥,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改進;術后并發癥
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之首,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放療、化療等為主。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其臨床療效較好。由于多種原因術后患者常會出現并發癥,給患者造成了額外的痛苦[1]。現將治療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09年5月~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Auchincloss手術),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
[2]。同時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出凝血機能異常、病理分期為ⅡB期者。將所有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70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2.58±11.63)歲;體重46~74kg,平均體重(58.74±8.12)kg;病史2~12周,平均病史(6.89 ±2.42)周;腫瘤直徑為2.0~5.5cm,平均直徑(3.25 ±1.05)cm;患側為左側41例、右側29例;臨床分期為Ⅰ期48例、ⅡA期22例;其中乳腺導管浸潤癌35例、浸潤性小葉癌18例、導管內癌8例、乳腺黏液腺癌5例、乳腺浸潤癌部分腺癌4例。觀察組70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2.75 ±11.52)歲;體重45~75kg,平均體重(59.22 ±7.84)kg;病史2~10周,平均病史(6.75±2.37)年;腫瘤直徑為2.5~6.0cm,平均直徑(3.42±1.12)cm;患側為左側40例、右側30例;臨床分期為Ⅰ期47例、ⅡA期23例;其中乳腺導管浸潤癌32例、浸潤性小葉癌20例、導管內癌8例、乳腺黏液腺癌5例、乳腺浸潤癌部分腺癌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年齡、體重、病史等方面均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在全身麻醉狀態下進行手術。于患側肩部墊一小枕,上肢處于外展位90°,常規消毒后采用無菌手術巾包裹。術中根據需要調整體位,根據腫瘤病灶位置選擇切口,一般為縱梭形、橫梭形或縱弧形切口。將皮下乳腺腺體、胸肌筋膜、腋窩淋巴組織、脂肪組織整塊切除。保留胸大肌、胸小肌、胸背神經、肋間臂神經和胸背動靜脈等。腋窩、胸前皮下留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后以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繃帶上留一小孔,暴露出乳頭、乳暈,壓力大小適當,以使胸前皮膚和皮下緊密貼合為宜[3]。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于圍手術期增加改進措施。術前1周給予單次小劑量輔助化療。術中盡量取橫形切口,左側腫瘤按照鎖骨下、胸骨旁、肋緣上的順序切除;右側腫瘤按照胸骨旁、鎖骨下肋骨旁的順序切除,采用電凝刀游離皮瓣,術后及時進行化療[4]。
1.3 統計學方法將所有數據均錄入到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當P<0.05表示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1 術后并發癥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低,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2.2 復發率和死亡率比較隨訪1年,觀察組復發率明顯較低,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死亡病例,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率和死亡率比較[n(%)]
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在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要。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包括乳頭、乳暈壞死、切口皮下積液、皮瓣缺血性壞死、腋窩及上肢內側感覺障礙、患側上肢水腫等[5]。乳頭、乳暈壞死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術后加壓包扎力度應適宜,可于包扎切口的紗布上剪一小孔,暴露乳頭、乳暈,經常觀察患側乳頭、乳暈顏色,并與健側進行對比。如乳頭、乳暈顏色變為暗紅色或發黑,則說明局部循環欠佳甚至壞死,應立即減壓,并更換敷料,輕輕按摩乳頭、乳暈區,給予改善末梢循環的藥物治療。術中切除皮膚、游離皮瓣不宜過薄,電刀功率不宜過大[6]。皮下積液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術中充分止血、術后負壓引流是減少皮下積液的有效措施。術中采用慕絲線結扎淋巴管以防止淋巴液滲漏。一般于腋下、胸前放置兩根負壓引流管。術后保證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和量。當每日腋窩引流量少于10ml時方可拔管。一旦發現皮下積液時應及時穿刺引流,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7]。皮下積液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可演變為皮瓣缺血性壞死。術后加壓包扎不宜過緊,對皮瓣壞死范圍較大者,應及時清除壞死組織、植皮等處理[8]。
患側上肢水腫、功能障礙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特有的并發癥。多由于手術造成患側上肢淋巴管損傷,造成回流障礙、腋窩積液。術中避免損傷頭靜脈、腋靜脈等,術后避免在患側上肢進行抽血、靜脈輸液等[9]。對于已形成的腋窩積液、感染等及時進行處理。早期輕度水腫者可抬高患肢而得到減輕。嚴重水腫者除抬高患肢外,可進行患側腋窩、上肢的按摩、熱敷、理療等治療。指導患者早期進行患肢功能鍛煉,避免發生患肢運動障礙等并發癥[10]。
[1] 何愛娣.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8(30):2742-2743.
[2] 劉勇,李強.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的防治[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1):102-103.
[3] 秦波,王子明,呂娜.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改進對減少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11):1698.
[4] 張套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增加預防措施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0,30(9):21-23.
[5] 李文佳,邢華,續哲莉.乳腺癌保留乳頭乳暈復合體改良根治術術后并發癥的防治[J].吉林醫學,2012,33(23):5036-5038.
[6] 佀軍,張穎瑩.預防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方法的改進[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8):963.
[7] 侯秀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循證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10):935-936.
[8] 賈紅波.護理干預對12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5):115-116.
[9] 雷海,權毅,王海燕,等.減少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方法改進[J].現代醫學,2011,39(5):556-558.
[10] 李云莉,應秀蘭,鄧勤.間斷負壓吸引在乳腺癌術后持續高負壓引流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0,8(4):46.
R737.9
A
1673-5846(2013)02-0247-03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人民醫院,廣西河池 54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