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榮
強化全程健康教育對PICC置管效果的影響
宋紅榮
目的探討中心靜脈(PICC)置管的全程健康教育。方法制定標準的PICC健康教育計劃,按計劃利用圖片、資料,以及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也可請置管患者介紹經驗。結果在對患者做健康教育的全程跟蹤調查上,發現患者都能掌握和認識中心靜脈置管的相應信息,并能夠參與到調查中來,調查的效果也因此得到較好的反應。結論對PICC進行全程的強化健康教育,不僅將置管成功率提高,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因此減小,延長了置管時間。
強化;全程健康教育;PICC置管效果;影響
PICC置管是指將中心靜脈導管經外周靜脈(首選貴要靜脈、其次是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置入,導管頭部經腋靜脈、鎖骨下靜脈、無名靜脈,最終停留在上腔靜脈中下三分之一處。上腔靜脈的血流量達2000~2500ml/min[1],能充分稀釋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在腫瘤患者中,靜脈注射是大多數化療藥物的用藥途徑,并且需要進行多個療程的持續治療,又因為化療藥物會對外周靜脈產生較為劇烈的刺激作用,因此腫瘤患者最為理想的選擇是PICC。其具有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等特點,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少,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不產生影響,對需要輸注刺激類藥物和長期輸液的患者提供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的提升需要患者對PICC置管前后做科學的配合,對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很有成效。從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對科室內的50例中心靜脈置管患者所做的健康教育輔助治療取得的效果,報告報告。
1.1 資料收集收集我科2010年8月~2011年7月和2011年8月~2012年7月置管病例各50例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42例,女8例,年齡34~77歲,高中以上學歷20例,高中以下學歷30例。觀察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32~78歲,高中以上學歷22例,高中以下學歷28例。兩組均為接受周期化療或營養支持治療,并排除中途因終止治療而拔管者。
1.2 教育對象主要為患者及家屬,由于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需要接受多周期化療,且存在一定心理壓力,置管后某些活動受限,需要依賴家屬的照料,因此健康教育對家屬同樣重要。
1.3 教育目標PICC患者大部分帶管回家,其對PICC的認識和護理意義是決定PICC置管的壽命和質量[2]。讓患者理解PICC應用的意義及目的,對置管工作進行積極的配合,并且能自我觀察置管后的治療情況,減小并發癥的發生率,將導管的使用壽命延長,確保置管的安全。
1.4 教育方法對照組只做一般的化療藥物和PICC管的知識簡介,對置管前后所出現的問題進行隨機教育。觀察組先將PICC健康教育做標準制定,根據計劃運用資料、圖片和文字卡片再加以容易理解的語言對患者進行教育。
1.5 教育內容
1.5.1 置管前的健康教育
1.5.1.1 評估對患者全身情況做評估,評估內容有患者穿刺部位的血管、凝血功能、皮膚情況、心理承受能力和經濟情況等,對自愿接受置管和無禁忌癥的病患進行治療。
1.5.1.2 對患者進行隨機教育穩定患者的情緒,確保其具有較為良好的精神狀態,隨機進行PICC的健康教育。通過圖文并用的手段對PICC的優點、帶管期間的情況、適應癥等做充分的說明,確保患者能將顧慮消除并對PICC有直觀的理解。
1.5.1.3 介紹導管的特點導管材料為硅膠,柔軟、彈性好,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置管后輸液能避免各種藥物對血管內膜的刺激,減少反復穿刺的痛苦。
1.5.2 置管中健康教育將配合方式對患者進行解釋,加強醫患交流將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消除。在進行送管時對患者心理疏導工作,如增加醫患的交流,讓患者做深呼吸將注意力分散,消除緊張情緒,減少對送管過程的阻撓因素。為避免在導管送至鎖骨下的靜脈時被誤送到頸內的動脈,需要向患者囑咐把頭轉到穿刺的一側。如果送管的過程比較困難,可讓患者將上臂抬高至90度,將無名靜脈和鎖骨靜脈的角度加大[3]。
1.5.3 置管后教育在完成置管穿刺后,要對穿刺點做10~20min的隔膜壓迫,被穿刺的側肢體制動在6h后就能恢復日常的活動。為使穿刺肢體的血液循環加強和靜脈血栓的減少可以對其做適當的運動。若聽覺有異常情況出現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在進行輸液時應將患肢做適當的抬高,睡覺和更衣時都應時刻注意,盡量不要以此影響到穿刺肢。減少肘關節的劇烈運動。
1.5.4 攜管出院宣教①對穿刺肢做局部的清潔干燥工作,且不能私自將貼膜撕下,如發現貼膜有卷曲、松動、潮濕和污染時必須到醫院做更換。②帶管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家務處理和體育鍛煉可以適當參與,盡量不要過度使用穿刺肢,以免勞碌過度影響治療。③患者在沐浴時要避免被浸泡沾染到細菌,可以在穿刺處用保鮮膜裹起來,在兩端用較寬膠布進行裹纏,待沐浴完成之后,再對穿刺肢做局部的清洗,如果發現貼膜進水就要到醫院進行更換。④置管患者在間歇治療期的7天后就必須到醫院做貼膜的更換、導管的沖管維護操作。⑤如果發現眼睛的周圍有疼痛、發紅、腫脹的異常情況,應跟護士和醫生進行聯系。⑥如果對透明的貼膜有過敏的情況可以更換成通透性更強的貼膜,并且適當將貼膜更換的時間縮短,除此之外還能采用透明敷貼跟紗布配合使用或者單獨使用紗布,但更換周期為48h。⑦注意保護導管,避免感染和導管損傷,平時應穿長袖衫以保護導管,免受外力撞擊、摩擦和利器損害。在出院之后如果不能夠回到醫院做維護,應請專業護士做維護的治療。⑧進行CT或MRI檢查時,禁止在此導管上使用高壓注射泵推注造影劑,壓力過大可導致導管斷裂。⑨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及時到醫院尋求幫助:傷口、手臂出現紅、腫、熱、痛、活動障礙;穿刺口處有滲液、滲血,按壓無效或有分泌物、化膿等;敷料出現污染、潮濕、翹起、脫落等;導管出現漏氣、漏水、脫出、斷裂等;輸液時聽見“嗖嗖”聲,注射時疼痛、輸液停滴、緩慢等;有寒戰、高熱(發熱大于38度)等[4]。
1.5.5 拔管后教育拔管后囑患者平臥、局部按壓30min,24h內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以防靜脈炎。
對觀察組進行全程的健康教育治療跟蹤,讓患者和家屬能夠充分的了解PICC置管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操作的進行,使之受到滿意的效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效果比較例[n(%)]
由表1可見,觀察組較對照組置管成功率明顯提高,置管時間明顯延長,而感染率及其他并發癥顯著減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腫瘤患者正逐年增加。國際腫瘤會議的指導思想是:即使患者不能治愈,也要減輕其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幫助其重返社會。本著這一中心,社會各界都在做積極的努力。而PICC導管則為患者提供了無痛治療途徑,淘汰了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有效削減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毒性感化。為導管的使用效果得到實際意義的保障,就先將此項技術廣泛的推廣到臨床上,并加強PICC的健康教育。在置管前應對其做認真的評估,切勿盲目的實施穿刺,在更大程度上確保置管的成功率。手術進行中做健康教育是為了把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治療的順利進行,不僅關系到置管是否能夠成功,還與帶管期間的護理工作有關。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強化健康教育,使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家屬成為患者堅強的具有實質意義的支持者、幫助者和監督者。對患者置管全程進行健康教育,將置管的成功率提高、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置管的時間減少,以此來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爭取到更好的治療時機。
[1] 朱桔,胡振娟,彭惠婷,等.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致靜脈炎預防方案研究[J].上海護理,2010,10(4):27-30.
[2] 何彬,陸月蘭.健康教育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2A):69-70.
[3] 黃學芳.腫瘤患者PICC置管的全程健康教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2):8015-8016.
[4] 吳雪,馮美麗,婁鳳蘭,等.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715.
R193
A
1673-5846(2013)02-0321-02
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山西陽泉 0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