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億芬
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臨床應用
陳億芬
目的對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提升創傷性脊柱損傷的護理質量。方法將我科收治創傷性脊柱損傷患者120例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采用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專業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創傷脊柱外科護理。并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和分析,作出評價。結果實驗組病情變化7例,對照組30例;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較低,恢復早期功能鍛煉時間、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P<0.01)。結論應用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指標體系對臨床護理進行規范、指導,有利于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從而提高護理水平,最終有助于臨床治療。
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創傷性脊柱損傷在脊柱骨折的基礎上還伴有附件骨折及韌帶斷裂等聯合損傷,病情較為復雜,嚴重時會導致患者殘疾。對于創傷性脊柱損傷的治療,臨床往往是將治療與護理有效結合,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創傷性脊柱損傷患者120例,對其中的60例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了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筆者對其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創傷性脊柱損傷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1.23±12.09)歲。上頸椎損傷12例,下頸椎損傷20例,脊椎滑脫6例,胸腰椎損傷20例,脊柱腫瘤2例;且完全損傷20例,不完全損傷40例。對照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2~52歲,平均年齡(34.23±15.09)歲。上頸椎損傷18例,下頸椎損傷18例,脊椎滑脫6例,胸腰椎損傷16例,脊柱腫瘤2例;且完全損傷19例,不完全損傷4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損傷程度與類型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此外,我院創傷脊柱外科共有護理人員15名,年齡18~43歲,平均年齡(25.23±5.12)歲。15名護理人員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6名,護士7名;中專為4名,大專為9名,本科及以上者2名。從工作年限來看,1年以下為2名,在1年至5年的有5名,5年以的有8名。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創傷脊柱外科護理[1]。實驗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對其應用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專業護理。
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對臨床護士進行培訓。全科所有護士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進行相關業務的學習,每周抽取一定的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并規定每次授課的時間。在課堂上,所有護士要認真聽授課者講解,對于疑難問題要及時進行提問。培訓的主要內容為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的內容、標準值、評分方法及要求等。培訓結束后,組織全科護士進行相關內容的考核。對于在考核中優秀的護士給予口頭表揚,對于不合格者,要鼓勵其繼續加強學習,并經過一段時間后,繼續對不合格者進行考核。其次,對于在護理過程中具體的實施方法,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巧妙應用護理記錄表。記錄表的內容包括JOA評分、創傷評分、感覺運動評分、肌力評分、喚醒試驗、傷口出血觀察、局部壓瘡評分、痰液黏度評分、神經功能監測、氣管切開包狀態、疼痛評分、壓瘡干預行為及特殊行為訓練等項目,護理人員要詳細填好記錄表,并將其懸掛于患者病床床尾。第二,值班護士要對患者進行評分,包括JOA評分、創傷評分、壓瘡評分及呼吸功能評估,并做好記錄,待交接班時,對下一班作詳盡的交代。第三,在術后30min或1h后,要對患者進行評分,在術后48h內,確保每小時對患者進行1次評分,并與術前的情況進行對比。在術后6h內對患者進行喚醒試驗監測及疼痛評分,術后72h內對患者進行痰液黏度以及局部壓瘡評分。3~7天內對患者的感覺、肌力及壓瘡情況進行評估,每2小時1次。如果在評分過程中發現異常,及時告知值班醫師,由值班醫師根據患者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理。第四,患者在住院期間,護士要囑咐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康復訓練,患者可在其家屬的陪同下進行。第五,護士長要定期對評分記錄與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核查,對于矛盾的地方要加以追究責任,核查工作應在每天規定的時間進行。
1.3 療效判定標準對兩組護士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次數進行比較,對于患者的肺部感染、壓瘡以及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也要加以詳盡的記錄并做好對比,對患者恢復早期功能鍛煉、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做及時記錄,用作臨床分析[2]。
1.4 數據處理本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
實驗組患者病情變化7例,對照組30例;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較低,恢復早期功能鍛煉時間、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P<0.01)。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近年來,創傷性脊柱損傷患者逐漸增多,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護理人員如何在高壓下做好本職工作,面對龐大而復雜的工作系統,護理人員應如何將工作有條不紊的完成,并在完成的基礎上確保工作的質量,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此提出了疑問[3]。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提出與確立無疑將護理工作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此體系首先對護理人員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護理人員要定期參加培訓,護士長要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其次,提出了一系列評價指標[4],具體包括JOA評分、創傷評分、感覺運動評分、肌力評分、喚醒試驗、傷口出血觀察、局部壓瘡評分、痰液黏度評分、神經功能監測、氣管切開包狀態、疼痛評分、壓瘡干預行為以及特殊行為訓練等項目,護理人員必須圍繞這一系列評分展開工作。本組實驗中,對60例實驗組患者應用了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6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療效要優于對照組。可見,應用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指標體系對臨床護理進行規范、指導,有利于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從而提高護理水平,最終有助于臨床治療。
[1] 王紅,戴曉婧,盧慧芳,等.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9(11):8-10.
[2] 王紅,戴曉婧,盧慧芳,等.創傷性脊柱外科病種護理質量評價指標標準值確定方法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7):77-78.
[3] 李建軍,周紅俊,洪毅,等.2002年北京市脊髓損傷發病率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7):412-413.
[4] 楊小春,寧寧.探討骨科護理的發展與臨床護理專家的培養[J].華西醫學,2005,20(3):552-553.
R473.6
A
1673-5846(2013)02-0354-02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廣東韶關 5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