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忠
857例白帶常規檢查結果分析
萬國忠
目的對婦女陰道分泌物的清潔度及病原菌感染情況進行探討,為臨床婦科炎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對我院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857例婦科炎癥患者白帶常規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857例白帶常規清潔度Ⅰ度125例,Ⅱ度189例,Ⅲ~Ⅳ度543例。其中Ⅰ度檢出病原菌3例,檢出率為2.4%;Ⅱ度檢出病原菌26例,檢出率為13.7%;Ⅲ~Ⅳ度檢出病原菌543例,檢出率為49.2%。結論婦科炎癥患者病原菌感染十分普遍,清潔度較差的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幾率明顯增高。
白帶常規;陰道分泌物;婦科炎癥
白帶為女性生殖系統分泌的液體,主要來自于宮頸腺體、前庭大腺,此外還有子宮內膜、陰道黏膜的分泌物。根據白帶常規檢查結果可對女性陰道清潔度、病原菌感染等情況有所了解,從而指導臨床婦科炎癥的診斷和治療[1]。本研究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857例婦科炎癥患者白帶常規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白帶標本來源于我院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857例婦科炎癥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帶增多、瘙癢、異味等表現,年齡19~75歲,平均(45.2±10.2)歲。
1.2 標本采集方法矚患者在標本采集前24h禁止性交、盆浴、陰道檢查、陰道灌洗及局部上藥等。采用無菌生理鹽水的棉拭子自患者陰道深部或陰道后部、宮頸管口等處取材,植被成生理鹽水涂片以觀察白帶。
1.3 檢查方法用生理鹽水懸滴檢查滴蟲,涂制成薄片以95%乙醇固定,經巴氏染色,吉姆薩染色或革蘭染色,進行腫瘤細胞篩查或病原微生物檢查。記錄白帶顏色、氣味,是否為血性、膿性、豆腐渣樣等。將白帶用生理鹽水懸滴法置高倍鏡下檢查滴蟲。高倍鏡下滴蟲蟲體呈頂寬尾尖倒置梨形,大小多為白細胞的2~3倍,蟲體頂端有前鞭毛4根,后端有后鞭毛1根,體側有波動膜,借以移動。將白帶涂片革蘭染色后油鏡檢查淋病奈瑟菌。根據白帶高倍鏡檢查中所含的白細胞、上皮細胞的多少劃分清潔度,清潔度分類標準見參考文獻[2]。
表1 本組857例白帶常規檢查結果分析(n)
由表1可以看出,本組857例白帶常規清潔度Ⅰ度125例,Ⅱ度189例,Ⅲ~Ⅳ度543例。其中Ⅰ度檢出病原菌3例,檢出率為2.4%;Ⅱ度檢出病原菌26例,檢出率為13.7%;Ⅲ~Ⅳ度檢出病原菌543例,檢出率為49.2%。
本研究對857例婦科炎癥患者的白帶進行常規檢出發現,病原菌感染率為34.5%(296/857)其中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占11.3%,其次為混合感染,占9.6%,霉菌與滴蟲感染相對少見。病原菌感染女性年齡從19歲到75歲不等,但以育齡期女性最為多見。這與不潔性生活、雌激素分泌、不良的生活習慣等有密切關系。細菌性感染常見的原因可能與當前濫用抗生素治療有關,破壞了陰道本身的PH值,導致致病菌的大量滋生。細菌性陰道炎對女性生活及生育危害較大,容易造成流產、不孕等,臨床應及時根據線索細菌檢查對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干預治療,以降低相關并發癥的幾率[3]。其次混合型感染也與濫用抗生素、陰道清潔度低、濫用刺激性陰道清潔劑等有關,不良的刺激容易破壞陰道的自身防御機制,造成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本研究發現,陰道清潔度與病原菌感染率有明顯相關性,清潔度在Ⅲ~Ⅳ度時,病原菌感染率顯著增高。本研究陰道清潔度Ⅲ~Ⅳ度患者病原菌感染率高達49.2%,而Ⅰ度患者病原菌感染率僅為2.4%。清潔度較高則陰道內環境相對正常穩定,從而降低了病原菌感染的可能。總之,白帶是女性陰道黏膜滲出物、宮頸腺體以及子宮內膜分泌物的混合物,生殖道發生病原菌感染均可從白帶常規檢查中檢出,區別陰道炎癥的種類及了解陰道內細菌情況,通過白帶清潔度的檢查可以判斷陰道內受污染的程度,間接評估感染的幾率及程度,有助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工作,為其提供判斷依據。
[1] 汪懷仙,不同年齡段女性陰道分泌物常規鏡檢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127-128.
[2] 魏廣云.婦科白帶檢查方法學探討[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 29(5):562-563.
[3] 許麗琴.術前白帶常規和淋球菌檢測在計劃生育術中的意義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3):84-85.
R573
B
1673-5846(2013)02-0470-02
四川省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