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錫琴陳建軍于亞波
針刺加灸及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
康錫琴1陳建軍2于亞波3
針刺針灸;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多發病和常見病,由于自體因素及過敏源因素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臨床上表現反復發作性的喘息,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常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治療不當,可產生氣道不可逆性縮窄,因此,合理的防治至關重要。近年來,筆者應用針灸加穴位貼敷治療本病,療效滿意,現報導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考(內科學)五版教材[1]。①臨床表現:為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及發作性胸悶和咳嗽,嚴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甚至發紺。②體征:胸部呈過度充氣狀態,有廣泛的哮鳴音,呼氣音延長。③實驗室檢查:發作時有嗜酸粒細胞增高,用力肺活量減少,殘氣量增加。功能殘氣量和肺總量增加,殘氣占肺總量百分比增加。
1.2 一般資料根據上述診斷標準。選擇2004~2012年10月于本院就診的哮喘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5~75歲。平均30.5歲。病程1個月~5年。將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①毫針刺:取穴:大杼、風門、肺俞、厥到俞。胸華佗夾脊,足三里,以上穴位采用平補平泄手法,每日一次,留針30min。②針后在風門、肺俞、刺洛撥罐,出血量約2~5ml。每日一次。③定喘、肺俞、下百勞、涌泉穴用中藥帖穴,藥物組成:白丁香、肉桂、麻黃、蒼耳子、白芥子、半夏。將以上藥物研面,用灑調成糊膏,貼以上穴位。每穴用生藥6g,貼藥后用艾條薰灸10min,每天一次,十次為一療程。30d后統計療效。
對照組:采用單純穴位貼敷,定喘、肺俞、下百勞、涌泉穴用中藥帖穴,藥物組成;白丁香、肉桂、麻黃、蒼耳子、白芥子、半夏。將以上藥物研面,用灑調成糊膏,貼以上穴位。每穴用生藥6g,貼藥后用艾條灸20min,每天一次,十次為一療程。30d后統計療效。
2.1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支氣管哮喘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證狀消失,各項檢查均轉陰,恢復正常工作隨訪一年未復發,顯效:咳嗽癥狀基本控制,體征消失,各種檢查大有好轉。好轉:哮喘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無效、無變化或加重。
2.2 結果二組均經治療一個月進行療效評定。將治療組于對照組進行比較。見表1。
表1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瘆鳴氣喘癥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不能平臥,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屬于中醫“哮病”范疇,祖國醫學對此病的研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早在兩千年《黃帝內經》中就有與哮喘發病特點十分相似的“哮鳴”,而在《金匱要略》中提到“哮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音、射干麻黃湯主之。以上理論為我們今天中醫結合現代醫學理論治療哮喘病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應用針灸、刺洛撥罐及穴位敷藥等組合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顯著,而且遠期療效肯定,復發率低。因本病的主要病因由風寒、郁熱、痰濁阻肺、氣機失于兼降,而作喘,與肺、脾、腎三臟有關。而反復發作患者,多發正虛而邪氣偏盛,多為本虛標實之證。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多認為支氣管哮喘的發生與氣道高反應性有關,系指受到過敏性刺激而產生的氣道收縮,同時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有關。因此組合療法在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明顯,在發作期以控制癥狀為主,緩解期以扶助正氣為主,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急性發作。取穴: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華佗夾脊針刺,以達宣肺、解表去祛郁之功,刺絡加拔罐以活血通絡、泄郁肅肺。而外加涌泉、下百勞、風門、肺俞穴貼敷以達到益氣扶正宣肺功效。《醫學源流論》云:“風血經有郁者,必盡去之。”故活血、祛郁,應務求其盡,單純刺絡,往往不能使血郁祛除,加拔罐艾灸后可使邪退,正氣重來,而使自身免疫力增強,邪去正安,我們運用組合療法正是基于此原理,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 葉任高.內科學.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2,7.
R978
B
1673-5846(2013)02-0507-02
1承德市營子區馬圈礦衛生院,河北承德 067000
2承德市衛生監督所,河北承德 067000
3承德市營子區疾控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