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平, 潘施伊
高等院校體育課程人才培養計劃已把大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強調學生體育個性發展與學習能力的結合。在校大學生能自覺鍛煉身體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保健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體現。因此,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更應凸顯這一教學改革,即:通過體育專業課程建設,加強對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創新教育、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體育能力本質的特征就是對大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并在此培養過程中促進德、智、體、美素質全面發展。基于上述思考,從高等師范體育專業學生體育能力結構的動態性、發展性和適應性等特點出發,力求歸納和拓展學生在社會體育實踐能力的構成因素,提出相應的培養措施,以期達到社會體育能力培養所需的發展目標。社會體育能力是指一切社會體育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為社會公民開展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普及性體育活動。社會體育能力涉及廣泛,主要反映參加者通過身體練習來達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合群的效果。
社會體育是在20世紀末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背景正發生劇大變化時產生的。社會體育是指一切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為社會公民所開展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普及性體育活動[1]。90年代初期,高等師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長期受計劃經濟約束,國家統招統分,不經過勞動市場供求規律的調節,導致體育教學社會需求的滯后,培養目標始終圍繞體育常規教學來進行,抑制了體育師范教育的活力。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推出,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以少數競技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體系面臨社會體育大發展的沖擊,同時呈現課程面向社會體育教學的危機。社會體育亦稱群眾體育,是指廠礦、企事業單位、機關、街道、鄉鎮居民和農村農民以及部隊的官兵,為了達到健身、娛樂、休閑的目的,而進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目標領域與社會體育能力對應關系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雙豐收,這不僅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加以改變,而且也使得人們對身體健康與保健意識增強。因此,健康的身體條件是獲得日常工作節奏加快的身體保證。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育觀念也隨之更新,全民健身時尚正在形成。據“十二·五”數字統計,我國有3億多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有4億居民正接近小康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余暇時間增多,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需要多樣化,而體育是伴隨人們的終生教育和娛樂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內容,是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的。因此,體育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是社會體育參與者,二是社會體育的組織管理者,這種多樣化趨勢,對體育組織管理者的素質整體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單一的只從事教育或訓練的培養顯現出局限性,因而需要掌握多種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方式去處理現實中出現的大量新的體育問題,以滿足社會體育的需要。高等師范體育專業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適合于把具有體育教學能力和社會體育指導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高等師范體育專業辦學發展的目標應該認識到學生未來將要承擔社會體育建設發展這一重要任務,努力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體育能力,是促進社會體育和諧發展與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教學使命。
社會體育領域工作不同于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一是社會體育參與者,二是社會體育的組織管理者呈多樣性和復雜性,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任務[1]。社會體育它涉及不同職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多個年齡段的人群。社會體育內涵相當廣,有城市體育、農村體育、民族體育、健身體育、康復醫療體育、健美體育、保健體育、嬰幼兒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殘疾人體育,還有職工體育、家庭體育、防衛體育等等,種類繁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它們的內容、功能、意義和組織形式,才能避免盲目性,事半功倍地找到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捷徑,有效地把已有能力結合到社會體育工作中,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工作。
身體素質水平是師范體育專業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基礎體育項目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獲得運動能力的基礎,如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門球、臺球等是從事社會體育運動的基礎,也是開展社會體育工作的重要條件。社會體育項目繁多,如果身體素質水平低,運動基礎水平差,就不能較好地掌握與完成各項運動技能來適應社會體育活動的需求。
社會體育工作指導者(員)要求具備全面的運動實踐技能,雖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水平,但對每一項健身運動都要求能運用自身已有理論知識來指導進行。只有掌握好運動項目的特點、方法、規則、組織形式等,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指導作用。
我國社會體育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體育組織發育尚不成熟,組織管理較為復雜,涉及的人員多、范圍廣、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并以自愿為基礎,組織管理難度大,直接影響著運動的功效,因此,要求高等師范體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較強的教學訓練技能和指導開展多種體育活動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與才能。
社會體育參加人員多且情況不一,既要與社會行政事業管理部門打交道,同時也要與活動參與者交流,其間關系復雜。如何使社會體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使每個成員所處的地位和角色與他們的能力和特點相適應;如何調整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提高群體活動效率,使每個成員都感到滿足,在相當程度上與社區體育指導員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以此充分發揮體育在社會生活中的調節作用,這與學生社會體育能力密切相關。
體育綜合能力就是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體育能力的高級階段就是綜合能力,它是基本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下所形成的一種能力的獨立形態[2]。體育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教學多因素相關,包括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從高等師范生體育能力的結構看,體育能力既有單純的體育能力,也有心理學、社會學及醫學的能力內容。從發展目標看,我們既要發展學生的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也要發展學生的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這表明體育能力的提高已決不是常規單純的體育教學部門所能完成的。社會學教學、心理教學、衛生與保健教學部門應成為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社會體育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針對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能力結構的培養,可將學校多部門協調起來,把學生社會體育能力培養所需要的心理、社會學、運動醫學等合理配置起來,使學生社會體育能力既能達到專業化,又能體現綜合系統化的培養。
體育專業課程在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培養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體育能力發展和培養的方向。同時,良好的體育專業課程設計將對學生能力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課程功能上,注重課程的完整性,重視體育專業課程人文價值,多關注學生對體育人文的理解和實踐,重視學生體育智能觀、體育價值觀、意志品質的培養,真正落實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改變教學內容過于封閉單一與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的狀況,多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精選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內容,更多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和凸顯,真正作到重視學生在體育運動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愉悅體驗;在課程目標上,以“促進學生健全和諧發展”為取向,對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5個領域均應有所要求,并選擇5個領域內的代表性的體育能力指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利用業余時間培養學生的社會體育能力,安排一定的師資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訓,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社會體育熱門項目,作為課外輔導與教學任務,正確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研究社會體育。
社會體育活動需要專門人才指導,高等師范體育專業的學生應關心社會體育的發展,把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指導結合起來,投身到社會體育熱潮之中。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使學生的未來發展與社會需要接軌,針對全民健身計劃蓬勃發展趨勢,應為學生提供機會參與社會體育活動。走“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路子,把社會體育各項目優秀人士請進校園來,引導我們的學生,讓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參與社會體育工作指導活動和競賽。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又能提高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高等師范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辦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認識高等教育本質的基礎之上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還在于,以時代的精神培育,升華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自強、自尊的獨立意識和責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事業和人生。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目的在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教和學和諧統一起來,學生的學也是教的過程,也符合培養學生體育教育能力的要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雙邊互助活動,成為大家都是教師,也都是學生;經常進行角色互換,提倡鼓勵性語言,挖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多鼓勵學生的成功體驗和愉悅心理感受。從而促進學生樂于投身體育運動活動中去,逐漸養成堅持體育活動的習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教學能力、體育欣賞能力、體育運動能力、體育組織能力等也都逐步得到升華與提高。
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社會體育活動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正確指導,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參與社會體育的發展,把體育專業教學與社會體育指導結合起來,投身到社會體育能力培養中去。體育專業學生通過社會體育鍛煉能培養出多方面的工作能力,磨練人的性格,使人變得堅強、開朗與樂觀,從而使自己的個性趨于成熟。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多門運動項目技能以及具備該項目在群眾體育活動中的組織與指導能力,改變目前該專業偏重學科、忽視基層體育的課程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改變高等師范體育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劃分過于狹窄,難以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體育專業“復合型人才”有利于學生打開社會體育大門的需要。因此,社會體育的飛速發展,需要高等師范體育專業學生社會體育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更好地適應體育專業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1]李金龍,劉宗立.社會體育概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4.
[2]任衛紅.析大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2,26(5): 178~179.
[3]鐘振新.大學生體育能力及培養對策[J].體育學刊, 2002, 9(6):80~82.
[4]鄭 毅,王忠禮.結合教育實習談體育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J].遼寧師專學報,2010, ⑶ :65~66.
[5]謝瓊桓.2010年中國社會體育的戰略設想[J].體育科學, 1997(5):36~40.
[6]熊 飛.構建體育教育專業多方位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5,(3):33~35.
[7]白 真,王 悅.體育課程結構系統化研究[J].體育學刊,2010,⑶: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