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履新整整一個月。
繼續深化改革已經全面鋪開,“甩開膀子干”已經取得共識,財政體制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歷史窗口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伊始,就多次提到財稅改革。“重財改”是撬動全面改革的一步重要棋局。折射出其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堅定信心,建立“小政府、大市場”發展模式的堅定信念。
對于財政部門和政府理財人來說,面臨著這樣一個“局”——必須面對,無法躲避。
這是一個“新”局。全面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政府理財有了新舵手,財政改革面臨著新局面和新難題。
首當其沖,是財政增速必定放緩。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指出,未來財政再保持高速增長的收入態勢不大可能。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也坦言,財政支出增長非常快,而財政收入今后估計就是一位數的增長。
這就對各級政府都提出了挑戰和考驗。收入方面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而支出方面壓力不斷增大,迫于壓力,地方政府極有可能重走土地財政的老路,這無疑是一種極大倒退,最終會沖擊整個經濟的發展和百姓民生。
各級政府有沒有做好過緊日子的心理準備?有沒有做好政府理財模式進化的行動實踐?
其次,財政透明度亟待加強。如何將政府資金花好,花得讓老百姓信服?當前,爭議最大的是轉移支付制度,特別是對專項資金的管理。轉移支付制度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轉移支付不透明和碎片化,由此帶來的腐敗在所難免。
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是轉移支付改革的一個大方向。但同時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監督要跟上。尤其是提高專項轉移支付的透明度迫在眉睫。不僅要公布資金的數額、規章、用途,還要公布所需條件以及使用程序,從資金劃撥到使用,從頭到尾,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有據可查、有章可循、公開透明。
更大的考驗在專項轉移支付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利益,如何虎口拔牙?
第三,財政部門如何能夠得到民眾的更多理解。這種理解,不是面對改革難題的推脫,不是因為自身工作不足的心虛,而是步入改革“深水區”的諸多無奈。
當今社會,財政處于結構調整和福利最大化承接點的位置,財政體制改革處于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向文明社會過渡承接點的位置。可以說,財政站在了各種矛盾綜合爆發的風口浪尖,加上公民意識的覺醒,財政部門面臨的質疑將會越來越尖銳。
值得肯定的是,財政官員已經放低姿態,開始在各省奔波,向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面對面地解釋預算。但是這些遠遠不夠,只有更扎實地推進財政改革,不斷加強財政透明度,才能贏得更多的信任。
與此同時,財政部門也有很多無奈,社會綜合矛盾的解決,不僅僅是依靠財稅改革就能一勞永逸,更需要綜合配套改革。比如財政改革步入“深水區”后,還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跟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