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偉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特聘研究員)
中國法學界有兩本非核心法學書刊在坎坷中走過了十年的歷程。一本叫《法學家茶座》,另一本叫《律師文摘》。
《法學家茶座》是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一本連續出版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何家弘教授擔任執行主編。“茶座”里的作者,基本都是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但文章卻始終保持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風格,討論的也都是讀者感興趣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法學家茶座》既不同于專業性的學術刊物,也不同于直白如水的實用讀物,而是自創了一種格調清新、品位獨具、雅俗共賞的風格。
《律師文摘》則是以法律職業群體為主要讀者的大型文摘類讀物。主編孫國棟先生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普通教師。
這10年來,面對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沖擊,面對經費籌措、出版發行等實際困難,這兩本法律讀物一路走來,能堅持到今天十分不易。尤其是《律師文摘》,十年里數易其址,東躲西藏,屢敗屢戰,好像是寒風中的一團火,經歷了不少坎坷和艱辛。然而,它們卻贏得了無數讀者的敬仰和熱愛。
有一位讀者給何家弘先生來信說,他是一個常年往返于京廣鐵路線上的火車司機,《法學家茶座》是他最喜愛的書刊,讀起來常常愛不釋手,幾乎每一期都不想錯過。因為工作忙碌,有時工休時趕到書店發現近期《法學家茶座》已經售完,會讓他很沮喪,為此希望能從編輯部直接購買。家弘先生和同事們商議后,聯系上這位火車司機,免費為他補齊了所有缺冊。
有一位民間法律愛好者,因為自家的房子遭遇野蠻拆遷,被迫自學法律知識,如今已經成為京城內小有名氣的“公民訴訟代理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送給他兩冊《律師文摘》,他竟兩天兩夜捧讀無眠。第三天,他找我索要《律師文摘》編輯部的電話,并告訴我,從今天起,他開始崇拜孫國棟這個人,不僅要買齊以往的各期《律師文摘》,而且要把今后十年的《律師文摘》預訂費一次性交齊。
在《法學家茶座》十周年慶祝會上,主編何家弘教授說,今天在座的都是法學家,有現在的法學家,也有一些是未來的法學家。所以我希望我們都能夠這樣去努力,做到以法為家、知法如家、愛法似家、奉法勝家。這也是我們創辦《法學家茶座》的一個宗旨。
最近,《律師文摘》的年會也在乍暖還寒的季節里舉行。前來參加年會的法律界人士們,走進這個氣氛熱烈而輕松的會場,似乎可以暫時忘卻大門外尚未遠去的寒意——好像大家正圍著《律師文摘》的火爐在抱團取暖、訴說衷腸。
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乃至官場宮廷文化都很發達,但是我們的法治文化似乎很不發達。不過,這幾十年里,法治文化卻像是這樣一種精靈:它無邊無際地在社會各個角落里擴散和蔓延,沒有血和火的革命及戰爭,也不是領導人的政治口號,更無須驚天地的改朝換代;它表面上不著痕跡,卻又如刀似劍,刻畫和改變著這個古老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知道,依法治國不易,法律業者艱辛。法治的發展是一個艱苦和漫長的過程,我們今天正處于這個過程之中。一個哲人說過: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也許,正是門外還有暗色,才賦予了一支支蠟燭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法學家茶座》和《律師文摘》就無愧于這樣照亮暗處的蠟燭。
我當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讀研究生時,何家弘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在我們班里一直像是位淡定、睿智的兄長,我們平時都叫他“老何”。我記得老何身懷一個“絕技”——可以在風中劃著火柴并用手掌護住火苗,不讓火苗輕易熄滅,然后可以替別人點燃香煙。我們有同學問他如何練就這個絕活,老何說,早年當知青插隊在草原上放馬時,實在悶得無聊,便手持一盒廉價的火柴坐在草地上“反復練習”,真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
如果以下的聯想不算牽強的話,我以為,這些年來,《法學家茶座》和《律師文摘》就像是被老何、國棟和他們的出色團隊小心翼翼地包在手掌中的一團火。我希望這團火在風中繼續燃燒下去,永不熄滅,給我們這個社會持續不斷地帶來溫暖,帶來光明。
我們這一代法律人,在30多年前,或許因為陰差陽錯的原因,進入了法律職業的殿堂。盡管一直心懷惆悵,但仍感到生逢其時。當年填寫大學志愿的那一個不經意的觸點,如同潘多拉的魔盒戲劇性地打開,紛紛擾擾又燦爛繽紛。今天,法治文化已經成為我們不離不棄的宿命。無論何類強人沉浮,我們都希望人治寡頭的幽靈遠離;無論世事滄桑多變,我們都希望依法治國的大道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