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
1月12日晚,潘麗靖開車從崇文門到三里屯,那晚街上車不多,但平時開車很猛的她開得很慢,時速大概在30公里左右,因為她看不清楚前面的路。已開車上路6年的潘麗靖說,“霧霾天每年會有,但那天晚上的情況以前我沒有遇到過,挺恐怖的。”
12日晚9點更新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24小時均值”顯示,北京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786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國33個“空氣嚴重污染”城市之列。
13日,王欣收到的手機報內容是:市氣象臺13日10時35分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預計今天白天本市平原地區將出現能見度小于2000米的霾,空氣污濁,請注意防護。
這是北京市氣象史上發出的首個橙色霾預警。
“都說大霧、霧霾,為什么這次單預警霾?”王欣在網上搜了一下“霾”,他才知道:霧是水汽凝結,霾是懸浮的可吸入顆粒。王欣當時就考慮去買口罩——上次這么做是非典那年。
“照北京的交通情況,尤其是冬天,我從家到公交站,天冷,空氣差,外面的臟東西我不一樣吸入嗎,還不如坐在自己車里。這種天氣反而更愿意開車。”在一家投資公司上班的王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都說汽車尾氣排放是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這是肯定的。畢竟北京汽車的數量在那擺著。在馬路上等紅燈也能看見,尾氣管排出來的,不管是白的還是黑的,都能看得見。”
根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20萬輛。“機動車實際上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與酸雨、光化學煙霧、灰霾形成有直接關系。主要是氮氧化物形成PM2.5和光化學煙霧的前提物。”在2012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王開宇說,“從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結果來看,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占到了氮氧化物總排放量的31%,達到549.6萬噸。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和使用量的增加,各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上升,30年間汽車保有量增加了35倍。”
傳統的機動車燃料分為汽油和柴油兩種,主要是碳、氫原子構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發動機中的燃燒過程發生的空間極為有限,每次燃燒過程持續的時間極為短暫,所以燃燒進行得很不完全,發動機高溫等因素導致排氣中除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之外,還含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顆粒物等,這些物質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一定的損害。”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樊守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柴油車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得多一些,汽油車一氧化碳和揮旋性有機物排得多一些。”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行和城市功能的改造,北京市內較大規模排放企業已遷出市區。因而,機動車排放和冬季取暖燃煤就成了最大的兩個排放源。
“我們統計過,2008年采取限行措施,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削減下降一半。但不要誤導公眾說,北京這500多萬輛車是導致霧霾天的罪魁禍首,其實不是這樣,北京還燒了千萬多噸的煤,北京周邊還有很多電廠,都對污染有很大的影響。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是成因。”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吳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機動車排放是不是最大源頭,這種計算我們還在做。如果是按機動車一次性的排放算,它的比重不會排到第一,但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在這種空氣里可能會發生二次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這部分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堵車,是北京城市交通最大的頑疾。早在2002年,吳燁就在論文中表明,北京城區晝間平均車速為20公里/小時。車輛走走停停,費時耗油增排。
“在低速的情況下,車輛會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吳燁的研究表明,當平均速度從30公里/小時降到15公里/小時時,車速下降一半,一般情況下每公里的油耗和污染物至少會提高50%左右,他說,“平均速度降低,就意味著走走停停越來越多。另外,油品質量的提高也對排放量有削減作用。”
車又遇尾號限行,那天潘麗靖沒開車。下班后直接去永安里附近的幼兒園接上大班的兒子。牽著兒子從幼兒園出來,連著走過四五個路口,都沒有打著出租車。一個小時過去了,潘麗靖決定帶孩子坐地鐵回家,母子進入1號線永安里站。“哇塞,我在車廂里都不用抱著孩子,他被人擁在上面不會掉下來。”潘麗靖說。
2012年12月28日,北京又有4條地鐵線路開通。這些年北京的公共交通網絡提高很快,但高峰期間擁擠到近乎失去尊嚴的乘坐體驗,和出租車怠工、挑活等現象,讓很多有車族不愿選擇公交出行。
“擁有一輛車是無可厚非的,但為了促進城市環保,應該盡量少開。北京一輛車一年的里程數比日本的一些城市多得多,相對來說,日本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比較發達,很多人傾向于選擇坐公交出行,這種情況下就減少了一部分機動車排放。”吳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北京過去這十多年其實是做了很大努力控制尾氣排放,但不是一兩年或者五年就能實現根本性的好轉的。”
實際上,真正的污染大戶不是小轎車,而是商用車。對于乘用車新車排放的標準,雖然北京自2012年9、10月份開始執行相當于歐V等級的標準,但商用車仍停留在國Ⅲ的水平。
轟隆隆的發動機噪聲中,長途大巴或大卡車一路黑煙疾馳而過,是街頭時常能見到的景象。雖然北京市營運客車、廂式貨車、重載卡車等商用車總量只有30萬輛,但這30萬輛排放的污染物,卻占全市汽車尾氣排放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嚴治理商用車尾氣污染,成為北京控制PM2.5的重要應對舉措。

這次霧霾天嚴重的周末,北京市對位于本市東部和南部的黨政機關下令,假如周一天氣還是這樣的話,公務車輛出行至少要減少30%。
“我們要問,這個規定僅僅是北京市所管轄的黨政機關,還是中央的黨政機關也要響應這個號召?”13日晚,央視《東方時空》主播張泉靈在節目中問道。12日晚的《新聞聯播》中,霧霾天被放在頭條播發,“編后話”說:“人人都是霧霾天氣的受害者,為減少霧霾天氣的發生,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
14日,北京市環保局召開的新聞通報會上,有媒體問如何確認公務用車真的停駛30%,交管局將通過什么途徑實施監督?北京市交管局安監科科長于友群答,具體停駛車輛數尚未統計。
潘麗靖開車時在廣播中聽到了這個報道。“你有一個這樣的措施,但你不知道執行的怎么樣。那你告訴我們每周少開一天車,我們會聽嗎?是不是這種天氣下可以放一天假?這也是政府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措施,這樣大家自然就不出門了,我們開車出門是要去工作。”潘麗靖說,“大家都從北京的發展獲益,也給北京的空氣質量帶來負擔,所有的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改善這種情況。我不知道一周少開一天車對環境有什么量化數據。政府可以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力所能及的,你只要告訴我一個明確的說法,那我就會愿意采取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