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1月5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北京近期連續報告兩例甲流死亡病例,全市流感患病情況達到2008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曾于2009年在全球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再度活躍。對近期流感樣病例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現階段北京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亞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且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動度明顯增強,逐漸轉變為主導毒株。
流感既是“小病”,又是“大疫”。上世紀就有4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3次首發于中國。讓流感成為“大疫”的因素,是流感病毒的神秘多變,其最重要的變異在于,不同物種之間的流感病毒可以交換基因。例如,人流感病毒與動物(包括畜、禽)流感病毒通過頻頻交換基因片段,從而既讓病毒的毒力增強,又具有更大的抗藥性,并躲避人體免疫統的圍剿,對人類的傷害也更大。
在不斷變異當中,流感病毒的“家族”越來越復雜,每一次型別的變異必然引起一次大的流行,以至于世界衛生組織把它作為長期嚴密監測的對象,對下一次的大暴發時刻保持警覺。
2005年發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可以由禽類傳染給人的事實表明,流感正在跨越物種界限,盡管它尚未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但一旦在人際間發生大流行,則危害極大。那么,禽流感病毒藏身于何處?又是如何產生突變的呢?

香港大學教授管軼等人在2012年3月29日的《自然》雜志發表一組文章揭示,人類飼養的家鴨既是H5N1禽流感的藏身之處,也是流感病毒變異的好地方。通過對流感進行長達12年的監測,管軼研究小組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全世界超過70%的鴨子是在H5N1病毒流行區域飼養的。而且,65%以上的H5N1病毒是從家鴨中分離到的。但是,家鴨雖然攜帶病毒,其自身卻并不患病(只會引起輕微癥狀或無癥狀)。這類病毒的高致病性只針對雞,導致雞只大量死亡,有時還可以從雞傳播到人。所以,家鴨被認為是大多數甲型流感(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儲存庫。
此外,家鴨在夏天還是保護H5N1病毒的好地方,大量的病毒潛藏于家鴨體內一段時間后,在翌年初(冬末春初)再通過與鳥類的接觸傳播出去。同時,家鴨體內存在不同的流感病毒亞型,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再次回到家鴨體內時,就會與其體內的其他病毒相互發生基因轉移,產生新的流感病毒。同時,家鴨和雞身上的禽流感病毒也有可能流動到豬身上,與豬流感病毒交流,從而產生變異,成為新的病毒株,引發新型流感的流行。這也正是今冬開始重新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的根源。
2009年3月,墨西哥暴發了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當初將此型流感稱為“人感染豬流感”,后更名為甲型H1N1流感。經過深入研究發現,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的基因中包含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這是一種典型的人,畜、禽流感病毒相互交流產生的致病性更強、致病范圍更廣泛的新型流感。當年,H1N1流感導致全球約18000人死亡。
管軼等人的研究結果提示,應當加強對家鴨的監控,如果能監測到家鴨體內病毒的變化,將有利于提前預防禽流感病毒變種對家禽和人的侵襲。同時,要控制新型禽流感,就要對家鴨進行廣泛的疫苗接種,還需要進行家禽隔離。
雖然流感病毒具有多變性,但它的變化規律正在越來越多地被人類所了解。全球流感專家的共識是:流感的下一輪暴發隨時可能發生,不可掉以輕心。中國的流感疫情對全世界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流感是一種人、禽、畜共患的傳染病,而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和流感多發地,所以今后必須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加強對流感病毒的監測和疫苗的研究、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