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反饋:草根移民:后楚莊村的“澳洲夢”
@ 七少爺的尷尬:看這個趨勢,下一代必將涌現出各個技術行業的大師級人物。時事造英雄,已經不流行白領了。
@ yshgn:他們在澳洲生活的也不怎么樣,雖然有綠卡有大房子,但是工作繁重以至于他們沒有時間享受這一切。我們看到的只是華麗的皮毛。
@ 老戴紅圍脖 :追求進步,且付出行動,值得稱贊!
@ SCUT_Ge :自幼文武世無雙,上京即中狀元郎,眼見鄰人移海外,悔不當初報藍翔。
本刊記者/ 陳薇
“你們想知道死亡的秘密”,詩人紀伯倫曾這么說。是啊,誰不想呢?
采訪“選擇與尊嚴”網站創始人之一羅點點時,她說,“死亡的真相就是,堅硬如鐵而且不依不饒”。
這個道理,似乎年紀越大越看得清。采訪中,那些六十歲上下的,為網站服務的退休志愿者、曾做過赤腳醫生的網站創始人,都可以自然談論家人的離世、自己的身后事。網站上有個欄目《告訴我們你的故事》,也有不少四五十歲的陌生人發文,寫他們是如何將父親的骨灰撒到泰山頂、或是幫忙安排一次母親與舊友的臨終見面。
反而是我,有時小心翼翼斟酌著問題的用語。一位與羅點點合作的出版社編輯,30歲左右,至今都不能完全接受“尊嚴死”理念。一位志愿者曾說死后想穿一身紅衣服,留言罵他“神經”的也大多是年輕人。
采訪對象因此感慨,要開始對年輕人的死亡教育。她曾在病房見到一位朋友的兒子,瘋狂地讓醫生搶救他已經死去的父親,以頭搶地、聲淚俱下。然而,這個兒子平時極不孝順,驕縱跋扈,早先父親被查出癌癥后還不聞不問,直到老人去世才感到愧疚與無助。
“如果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張口談論死亡,那么這件事情就會慢慢清晰。”羅點點如是說。
那位不贊同“尊嚴死”理念的出版社編輯,其實已經有點不一樣了。他說自己會起草一份特別的遺書,第一頁會寫怎么安排追悼會,第二頁寫銀行賬號、財產分割,第三頁是希望通知的朋友聯系方式,最后再寫一頁人生感悟。我也注冊了生前預囑,但還沒有正式填寫。也許讓年輕人開始談論死亡,缺的就是這么一點點時間、勇氣和人生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