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函
最近,中南大學的陳儒軍老師在科學網上貼出他的《研究生學習科研準則》,引起熱議。準則共15條,包括:每周日晚9點前以電子郵件方式向我郵箱發送一份一周的學習科研總結及下周的學習科研計劃;上午7點至晚上11點,手機必須處于開機狀態,并開通來電短信提醒功能;離開校園超過20小時須向導師請假……據陳老師自己透露,大概有20%的讀者表示支持,強烈反對的超過60%。
回想我當年念研究生的時候,導師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而且比陳老師的要求更嚴格。我們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和晚上必須去研究室(下午可不去,因為導師下午要睡午覺),早晚點名,遲到和不到的扣津貼,用做羽毛球活動經費。對于這個早晚點名的制度,我們當然很不爽,就常常搞點小動作,比如在研究室的鐘上做手腳,上班時調慢,下班時調快;比如跟負責點名的博士后串通一氣,他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導師有時會親自出馬,這時就會有一大批人“躺著”中槍,打羽毛球的經費也就有著落了。不過,或許也正因為此,我們總算沒有從研究生墮落成“煙酒生”,研究成果還過得去。
后來,我東渡日本,從碩士研究生變成博士研究生。日本是出過豐田和大前研一的以管理先進著稱的國度,我以為研究生準則也必定很完備,但我導師并沒有制定什么準則,他只是自己每天都來研究室,包括周六、周日和節日,早10點到,晚10點走,每周開一次討論會。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研究生沒有假期”,足堪與“科學沒有國界”“工人沒有祖國”這些至理名言媲美。
再后來,我終于多年的研究生熬成研究生導師。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因此我也面臨著要不要制定《研究生學習科研準則》的問題。我把陳老師的“準則”貼到我和我的研究生的QQ群里,投石問路。結果有一個學生回了一個“努力”,另外仨保持沉默,正好遙遙呼應了“大概有20%的讀者表示支持,強烈反對的超過60%”。當然,這個20%的支持也不見得發自內心,說不定他們另有一個群,正大罵我呢。
前年我開了一門課,我的大弟子也選了。這門課是在晚上,連上三節。有一回上完課,我收拾手機,看到大弟子在第三節課時發來的一條短信:“我導師真實在,三節連上還真上三節,也不嫌煩!”大概是跟同學吐槽,手一滑發給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