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坦桑尼亞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北部的羅布地區,是一片廣袤的大草原,在草原上有著成片的火山巖。一家名為“野外生活”的酒店,就建在了火山巖上。
在火山巖上建酒店,雖然施工很不方便,但就地取材還是很理想的。可在酒店的結構中,卻很難找到石料,遠遠看去酷似中國江南的木制閣樓,一條條高低不平的回廊,連接起客房、大堂、餐廳,畫出一道不規則的線條,美妙絕倫,這里不僅成為游客們憩息的場所,也成為大自然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酒店之所以有如此的造型,是為了貼合巖石的弧度。據說,這座始建于1968年的酒店,在建設之初,根本就沒有詳細的設計圖紙,因為要邊施工邊根據地形修改計劃。而這樣建設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巖石的結構。在這里,墻壁沒有鋼筋水泥,取而代之的是沒被破壞的環境。
在酒店的餐廳里,有一個巨大的玻璃罩,里邊罩住的是一棵參天大樹。玻璃罩是為了保護大樹才做上去的。坦桑尼亞政府有一個規定,國家公園里酒店的修建不能破壞一草一木。這里所有的樹都是有編號的,房子可以退后幾米修建,但樹是必須保留的。
拉開窗簾,就能看到幾只狒狒正在打鬧,大草原上的風吹草動,動物的生息繁衍盡收眼底。因為巖石的縫隙能儲存水,有水就有生命,所以在這里,每個月都會發生動物進入酒店找水找食物的情況。而在酒店的大門修好前,還曾有長頸鹿、大象等大型動物進入酒店散步。動物是酒店的常客,走路時要小心別踩到蜥蜴,它們會大搖大擺地到處溜達,總是和環境融為一體。而一扭頭一抬眼就會看到巖皮兔,它們雖然個頭很小,但并不怕人,即使近在咫尺,它們都不會慌亂地躲開,而是放心大膽地在酒店各處曬太陽。
人與動物這么近距離接觸的基礎是信任,它們相信人不會去傷害它們,而這份信任則是酒店的員工小心翼翼保護的結果。拿巖皮兔來說,它們雖然可愛,但是排泄物氣味很大,員工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清理它們的糞便。對于“野外生活”酒店的員工來說,這是件很麻煩的事,但他們并不討厭,反而非常喜歡這類工作,他們說:“動物是我們在這里的原因,沒有它們就沒有我們。”
其實,不僅是“野外生活”,賽倫蓋蒂之后修建的幾家酒店也都建在巖石上。把酒店建在高高的火山巖上,不僅因為巖石能夠提供很好的視野,更重要的是不用和動物爭奪草地。酒店建設是這樣,道路也是。在坦桑尼亞,哪怕道路顛簸不平,汽車開過時塵土飛揚,也只能任憑石子混著沙土,卻不能鋪柏油水泥馬路。在肯尼亞,雖然當地的馬賽人以畜牧業為生,但當野生動物遷徙的大軍經過時,人們必須為動物們讓路,而帶著自己的牛群另外尋覓草場。獅子襲擊了牧民的牛群沒事,可一旦牧民殺死了獅子,面對的將會是政府的懲罰。
面對自然,不管是坦桑尼亞人,還是肯尼亞人,都選擇了退讓。他們始終認為,有些問題對人類來說只是舒適的問題,對于動物來說卻是生存的問題。正是因為他們對自然的尊重,才有了今天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才有了迄今為止從未停止過的野生動物大遷徙的壯觀景象,而這不僅是非洲,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其實,對待自然,我們所欠缺的,從來都不是智慧,而是謙和與敬畏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