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田剛司
6月15日,被稱為中國足球史上最恥辱的一天——在一場普通的友誼賽中,中國國足以1∶5輸給了泰國隊,引起全民“聲討”,主教練卡馬喬被“下課”,足協甚至發了道歉信才暫時平息了人們的憤怒。
在這里,我不想過多討論中國足球存在的各種問題,而是想說一說日本足球的一些故事。日本足球為什么能在亞洲領先?靠的是一個包括政府在內的多種社會力量協作的“足球機制”,而非某個重金找來的并不熟悉本國情況的洋教練。
在日本,除了足球職業聯賽以外,還有各種熱鬧非凡的業余足球比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全日本高中生足球錦標賽。到今年為止,日本高中生足球錦標賽已經舉行了91屆,共有4175所學校參賽,最后選拔出32個隊(32個都道府縣各決出1個),每年1月聚集在日本足球少年心中的圣地——國立競技場——進行決賽。小運動員們基本是從小學就開始踢球,一直踢到高中,其中的佼佼者則會成為未來的足球明星。
再看看比賽的規模和媒體的報道力度。主辦方由43家電視臺聯合組成,日本電視臺(全國頻道)全程直播,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于中國的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廳局做后援,再加上一流企業贊助、一流球星助陣,整個過程聲勢非常浩大。在中國,據我所知,還沒有如此規模的青少年足球聯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足球小運動員們由于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訓練上,常常會耽誤學業,但他們在大學錄取過程中會因此獲得特殊照顧,在就業方面也會得到“優待”,這使得家長和孩子們都能徹底拋掉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足球訓練中去。
除了高中生足球錦標賽之外,從1970年開始,每年8月舉行的全國中學生足球比賽也是一項“人氣賽事”。這些孩子年紀更小,但球技和斗志一點都不比成人差。比賽期間,媒體會制作專題故事,跟蹤其中一些孩子的踢球經歷,常常讓我看得淚流滿面。正因為有了媒體的集中報道,日本人不但會高度重視這項賽事,還會持續跟蹤孩子的成長歷程——當我一直關注的孩子長大后奔跑在職業聯賽賽場上時,其他任何比賽都無法動搖我看球的欲望。
可以說,是良好的青少年及群眾基礎、堅持不懈的常年積累和嚴謹規范的職業聯賽機制一起,造就了今天日本足球的地位。
話說回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以后,足協管職業聯賽,媒體玩唱歌跳水,一些體育頻道甚至直播打牌,卻沒有一個部門來牽頭協調青少年足球聯賽這樣“吃力不賺錢”的事。
現在中國人更多追求的是人均住房面積與人均綠化面積,但有誰會想到在公共綠地中建幾個免費足球場讓孩子們奔跑呢?又會有多少家長愿意不顧孩子的學業送自己的獨生子女去踢球呢?這些才是中國足球真正的“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