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趙玉娟
摘 要:本文通過對隱喻這種語言現象的認知和領會,分析和探討了隱喻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文學修辭價值,并提出了提高隱喻能力的是提高文學表達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隱喻;語法隱喻;語言現象;文學修辭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河北省教育廳《語法隱喻的語用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課題編號:SZ2010867
一、認知和領會隱喻—文學修辭的作用
隱喻不僅僅是詩人、作家才能使用的高雅的文字游戲,它是人類認知的結果。從語言學功能上看,隱喻填補了詞匯的空缺,增加了表達的精確性和形象性。
隱喻語言是一種創新,語言學習者提升了隱喻能力就意味著創新能力的提高,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對整個民族乃至世界的進步都有推動作用。
隱喻能力是伴隨著學習者的綜合語言水平的上升而提高的,高校英語學習就是幫助學生進入英語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開始從中學的只關注語法、單詞、口語的層面迅速轉入學會語義表達和合理運用語法、文學修辭的表達層面。不但學會使用英語,還要開始注重語言的意境和哲學思辨。也就是說,學習者從 “通俗”語篇、“簡單直白”的對話學習過渡到一些具有思辨性(argumentative or reflective)語篇。要實現這個過渡,真正提高語言能力,必須借助對于語言現象的認知和把握,并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在此,筆者想和廣大英語語言學習者共同探究隱喻在語言表達中的文學修辭價值。
二、隱喻的文學修辭價值
趙艷芳(2002,54)指出:“如果一種語言沒有隱喻,其結果只有兩個:要么它的表達力非常有限,只能用來表達非常直觀具體的事物和現象,這只存在于低級社會,要么它的詞匯和表達式多的驚人。”
隱喻是一種十分普遍的修辭格,隱喻的使用精致而微妙。在使用隱喻時,我們所說的話字面上的荒謬是連我們自己也不會懷疑的。例如“He is a fox”,“He has a heart of stone”等,把人說成是只狐貍,說人有一顆石頭心臟,都是明顯不合情理的。對這些似乎是荒謬的話語,應該怎樣做出合理的解釋呢?單從語義的角度去尋求解釋,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隱喻的使用和理解牽扯到語境的因素,語義學解決的是話語字面意義,在這個基礎上考慮語境的細節。語用學把語言文字本身的意義和他們的使用者聯系起來,實現了語言的文學修辭的價值。除了弄清一個單詞、一個句子本身的意指外,語用學還要進一步弄清誰在什么情況下用了這個詞或句子,他要達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說語用學要研究一個詞、一句話在特定的語境中所具有的交際價值。語用學可對話語的隱喻意義做出解釋。隱喻語言常以兩事物間的類同之處為基礎。例如,之所以把人比喻成狐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性格上的類同之處——狡猾性;人的心和沒有生命的石頭之間的類同處便是堅硬無情這一屬性。
“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對于比喻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兩個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合攏;又有不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分辨。兩者不合,不能相比,兩者不分,無須相比。不同處愈多愈大,則相同處愈有烘托;分的愈開,則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欲高。”又如:童話《小王子》在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處處包含著象征意義,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確又隱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這里的“象征”是意象、隱喻乃至神話的同義語。
要達到對語法隱喻的深層次理解、意會,需要得到心理學的幫助,在事物的類同之間建立起聯想是理解隱喻的心理基礎,進而實現對人、事、物進行深刻、尖銳評判,以簡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內涵并進行鮮明對比,充分體現語法隱喻的文學修辭效果。
Wilkins(1972:111):“沒有語法,能表達的東西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在詞匯語義的研究方面,很多語言學家對詞匯的“一形對一義”或“一義對一形”得這種能指和所指關系提出了質疑。更多的語言學家傾向于認為盡管人類最早在創造語言符號時,這些語言符號只有其最初的表達含義,但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人類又給這些作為語言符號的詞賦予了新的含義。從而使詞語擺脫了“一形對一義”的桎拷,有了其擴展意義。因此詞匯的內涵豐富了,出現了一詞多義的特征,也同樣出現了詞匯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時間所表達的意義不同。也因此出現了詞匯隱喻、語法隱喻等。為了表情達意的更豐富和更具內涵,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頻頻出現。傳統的隱喻概念指發生在詞匯層面的隱喻化過程,而語法隱喻則發生于語法層面的隱喻化過程。詞匯隱喻在語法形式上沒有變化,在意義上有變化例:a. The country exports tropical fruit.
b. We enjoy the fruit of our labours.
例句中的fruit ,在a句中是本義的‘大地的產物,在b句中是隱喻的‘動作的結果,這是詞匯隱喻。
而語法隱喻的詞語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語法性狀,如動詞或形容詞化為名詞,連詞化為動詞。
例:a. This pudding has two pounds of fresh fruit in it.
b. These apple trees have always fruited well.
語法隱喻處理的是不同的能指(“動詞”和“名詞”),同樣的所指(“過程”)。因此語法隱喻是在不同層次之間的重新排列,是將語義重新映疊于詞匯語法之上。
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人們可以改變語義與語法的對應關系,可以把動詞、形容詞、轉化為名詞,把句子轉化為詞組。這種轉化就是語法隱喻,它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種語法類別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
例1. 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2. a. He couldnt fall asleep.
b. His sleeplessness.
以上兩個句中b句都是a句的隱喻。
在人際隱喻中,為了表達更多的情態,情態的體現形式可以有多種,如情態動詞、形容詞、副詞、名詞等,而語氣可以由多種言語行為進行轉換,起到文學修辭的渲染作用。
例:情態隱喻:
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情態隱喻表現在原來由情態動詞體現的情態語義可以由詞匯語法層次的其他形式體現。a句中的Probably 和never由b句中I dont believe 小句體現。
語氣隱喻:
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
a句是陳述句,b句是a句的隱喻句,是驚嘆句,表達力更強,但它們所表達的語義是一樣的。
有時隱喻的喻意和字面意義是完全不相符的。如:1.Time is money.2.She got all steam up.3. You make my blood boil. 通過與具體的真實概念進行類比,隱喻能形象地、淋漓盡致地抒發出強烈的感情。
隱喻的認知理解過程之所以困難,根本原因就在于隱喻的運用造成了語義沖突。而正是這種沖突,表達了僅僅通過文字表面直接陳述所很難甚至無法表達的內容,也因此體現的了隱喻的文學修辭價值之大。
例:Also, he had money in his pocket, and; as in the old days when a payday, he made the money fly. ---- Jack London.
在句中,作者用來隱喻他揮金如土,辛辣的諷刺了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本性。隱喻通過詞義的轉移和延伸以及想象空間的擴展,言簡意賅的構成一幅精彩、生動、形象的畫面;充分體現了隱喻的語用價值,發揮了文學修辭作用。
三、結語
理查茲曾說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三句話就可能出現一個隱喻。”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隱喻使用者態度和隱喻表達的意義是緊密相連的,隱喻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特定的交際價值。從語言學功能上看,隱喻填補了詞匯空缺,增加了表達的精確性和形象性。語法隱喻有修辭、語言學、認知和社會功能。認知語言學更加注重語法隱喻認知的形成機制、工作機制及表征模式(束定芳 2000.)。它體現的是一種抽象思維,需要較高級的抽象思維和腦力勞動。
維果茨基指出:“外部語言是思維向語言的轉化,是思維的具體化和客觀表現。”(維果茨基143)人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和觀察獲得了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語言體現出來。
萊可夫和約翰遜也指出“隱喻的主要功能是用另一種經驗去部分地理解一種經驗。這樣,相似點既可以預先存在在孤立的相似點,也可以是創新的。”既然是創新的相似點,這其中必定包含了隱喻構筑者主觀的經驗、聯想和認知的努力。同時彰顯出隱喻帶來的文學修辭效果的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向榮. 隱喻語用功能研究 咸寧學院學報[J].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
[2]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3]郭明州,董杰 . 語法隱喻淺析,安徽科技學院學報[J]2010,24(4):73-76
[4]張迪,語法隱喻與演講語體的功能語言學分析,大連大學學報[J].2007年8月,第28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