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
摘 要:康德對理性問題的提出是為了解決休謨問題而帶來的近代形而上學的危機,通過對實踐理性的批判,康德基本完成了他的思想體系,但也劃分了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界限,使他的思想出現了一條鴻溝。
關鍵詞:康德;理論理性;實踐理性;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區別
康德對理性的重視和批判主要是為了解決休謨問題的提出而帶來的近代形而上學的危機和一直以來存在的西方傳統道德和認識二元論之間的問題。康德認為,只有對理性自身進行批判,劃定人類認識的范圍和界限,建立新的形而上學,才能顯示出理性的價值。
康德給實踐原理下的定義是“實踐的諸原理是包含有意志的一個普遍規定的那些命題,這個普遍規定統率著多個實踐的規則,如果這個條件只被主體看作對他的意志有效的,這些原理就是主觀的,或者是一些準則;但如果那個條件是被認識到是客觀的、即作為對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這些原理就是客觀的,或者是一些實踐的法則。”[5]在康德看來。這些原理不是準則就是規律:在他們是主觀的,或者他們只在這個或那個個人特有的特別的條件下才能有效的時候,他們就是準則,在他們是客觀的,或者適用于每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時,它們才能是法則。[1]因此,法則是客觀的和普遍的。而準則這種理性只是偶然的和一次性的。不能成為指導我們行為的法則。
康德的實踐理性追求的是一種普遍性的形式法則,很顯然準則必須被我們所拋棄。因此康德提出了了四條定理來區分法則和準則。前兩條是從消極的方面指導人們不能做什么,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功利主義和幸福主義??档略诜穸诉@樣的準則之后開始從積極的方面指出確定法則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在進行行為選擇的時候都要堅持“我一定要使我的行為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边@一法則。比如,你被一個強盜劫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對強盜說謊,你就能夠獲救。這時你就應該考慮我應不應該說謊呢?從當下看來,說謊是為了獲得安全,是可以說謊的,但從長遠來看,如果現在你因說謊而得救,那么其他人在相同的情況下也選擇了說謊,強盜或許在前幾次會相信,但是長此以往強盜就不會相信你的謊言,反而可能被激怒而使你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每一個有理性的人都會選擇不撒謊,從而使其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法則。這時候也許會又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大家不說謊也許只是為了不受到傷害的而做出的選擇,不說謊縱然能成為大家普遍認知的法則,但卻是為了自身的安全。所以康德在最后一條原理時提出了自律的原則。那么第三條的定理嚴格的表述應當是:“使你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則,這樣一條的道德律不是他律,不是為了別的目的,它就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只有用道德而道德約束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但是,康德在完成他的思想體系之后,他卻接下來寫了《判斷力批判》,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康德認為他在完成了前兩個批判的證明后,他的思想體系出現了一個鴻溝。這就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區別。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是理性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者因對象不同而相互區別。
理論理性處理的是人的認識能力,認識的對象是有限的自然界,在康德看來,理性的認識能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先驗感性論”,一方面是“先驗邏輯”。先驗感性論是我們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理論理性以自我的先驗同一性為認識的基礎;先驗邏輯包括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先驗分析論研究的是知性范疇對經驗的立法作用,將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知性、知性概念,再從知性概念上升到知性的原理。而先驗辯證論研究的是理性之理念超越經驗的界限所造成的先驗的共相。從辨證論進入到知性所使用的范圍和限度,最后上升到理性的各種概念。理論理性從感性直觀出發,層層上升,最后獲得理性觀念。
雖然理論理性認識的是我們有限的世界,但是理性本身有一種沖破有限束縛的沖動,渴望獲得自身的自由,由此進入到了自由的領域,即我們實踐理性。實踐理性處理的是人的欲望的能力,在自然領域中,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必然性的束縛,而實踐理性卻進入到物自體。自由是絕對自主自發開始的一種活動,自由是沒有原因的,也是我們無法認識的。如果我們非要為自由尋找一個原因,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自由,因而“實踐的自由"才是自由概念的積極意義。自由的實在性證明了人作為本體的存在能夠擺脫一切感性材料的束縛,僅僅憑純粹理性自身的命令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因此理論理性是從直觀感覺出發,而實踐理性是和我們的感性世界沒有關系的,我們的實踐理性并不是從感性的世界而得來的,我們先天就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支配著我們的行為。
自然領域和自由領域在立法法則上面完全沒有沖突,但是他們對應的卻是同一個經驗的世界,在經驗世界中就會不斷地出現摩擦,自然的世界我們雖然可以在直觀中將其表象表現出來,但卻不表象為物自體自身,而表象為單純的對象,自由的世界則正好相反,雖然我們可以將一個物自體本身表象出來,但是卻不在直觀中表象,而是通過實踐證明其客觀實在性。因而兩方沒有一方能夠獲得有關它們的客體(以及思維著的主體自身)。[4]康德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人作為世界的經驗者,亦是這樣。一方面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服從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則,在這個領域中他是沒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一面。這樣人具有了兩重性,但他面對的是同一個經驗的世界,必然使人因受這兩種不同的立法而出現摩擦。這條鴻溝是西方傳統道德和知識二元論的具體的體現,也是他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困境,對近代哲學產生重大的影響。康德的后繼者們也都無法徹底調和這兩個世界,黑格爾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登了哲學的舞臺,提出了“絕對精神”這一概念。它通過一系列的自我的否定的中間環節來克服主體自我意識的絕對化,最終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含在了絕對精神里面,從而實現了現象界與物自體的和解?!?/p>
參考文獻
[1] 約翰·華特生.韋卓民譯.康德哲學講解[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
[2] 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4]倪勝.論康德體系鴻溝問題[J].同濟大學學報,2008.
[5] 伊曼努爾·康德.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