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而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教育,并不斷加以深化和改進。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情感教育;深化改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下簡稱“思政課”) 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當前網絡深入各個角落、資訊高度發達、信息到處泛濫,信仰危機、信任危機十分嚴重的情況之下,要上好思政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可謂困難重重。如何上好這一課,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好手段,應充分發揮其在思政課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涵義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情感交流引起學生的共鳴,觸發其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在相互信賴、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礎上進行情感交流,進而作用其思維,調整其內心世界的一種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應注重和加強情感教育,理論課教學中,盡量少用和不用傳統的灌輸式和說服式教育方式,多關注大學生的情感、態度、情緒、言論和信念,采用啟發交流互動等情感因素的方法進行教育。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要堅持信任、真誠、平等的原則與學生相處,通過各種途徑創設情感氛圍,架設心靈橋梁,使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感覺到情緒的愉悅和情感認同,從而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二、情感教育的思政課中的實際運用
(一)學生層面的工作。思政課的受眾主體是學生,要發揮好情感教育的作用,學生層面的工作應做到,一要充分了解學生。高校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情況各異,除了要把握和處理好學生的普遍性特點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每一位同學的性格特征,包括他們的家庭條件、經濟狀況、個人經歷、成績高低、能力大小、興趣愛好、生活習性和他們家鄉的風俗習慣等都要進行詳細地了解和掌握。通過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揚其長,避其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要真誠關心學生。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首次長時間地遠離家鄉和父母、親人,進入新的學校,新的環境,開始新的獨立生活。剛開始,因為對新環境的不熟悉、不適應,自我調節能力弱,再加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往往會產生失落、煩躁、自卑等情緒,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所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灌輸,進行正統的或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多關心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心理,正確引導和疏通他們的思想,真正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營造一個溫馨的、積極進取的、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三要主動親近學生。要經常地、主動地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接觸,與他們交談,談生活,談學習,談人生,談理想;談家庭觀、婚姻觀、戀愛觀;談時事政治和當前形勢,討論和辯論一些熱點問題,努力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和興奮點,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啟發、引導他們,與他們暢談人生和未來。在接觸過程中,應該平心靜氣、互敞心扉,像朋友似地真誠相待。通過與學生的接觸交流,糾正他們的思想偏差,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二)教師層面的工作。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要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要有學識涵養。當代大學生需要的是知識和能力,而教師就是知識和能力的授予者。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較強的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如數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心里佩服你、欣賞你、信服你,和你在一起或聽了你的課,能夠學到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老師,學生會愿意親近,甚至會主動和你接觸交談,思政課開展起來就會十分順利。二要待人真誠和善。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是主體,是家里的“嬌子”、“寵兒”,所以普遍具有爭強好勝、自尊心強又心里較為脆弱的性格特點。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待他們要親和友善,既要像父母又要像朋友,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或違了紀,都應當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自己的錯誤,真正體會到他的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他們才會從內心深處信服老師教誨。老師作出的理論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形勢教育、知識教育等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在這種寬松和諧的環境中來開展。三要處事公平公正。在處理學生問題上,必須要做到公道。比如學生成績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學生評優等一定要嚴格按照條件和程序評出;操行成績的評定一定要按規定公開、公平,該加則加,該減則減;在推薦學生就業時,更要做到公正和薦人之長,既要讓學生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才能,又要讓用人單位滿意。總之,在處理學生問題上,公開、公平、公正,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三、做到情與理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對學生實行情感教育,并不是說在思政課要放棄原則性,而是應該將堅持原則性和實行人情感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結構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動之以情,方能曉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難通”,情感一經產生,便能促進并鞏固對理的聯系認知。“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沒有“理”的支撐,“情”就會變成盲目的激情,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能把情感教育變成片面的個人感情的聯系,企圖依靠人際情感來規范對學生的行為,這不僅無法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甚至會導致教育對象對社會主導價值的觀念的否定,引發個體價值觀念的崩潰,也不能穿透學生的精神世界,引起情感共鳴,甚至會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因此,教師和管理者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原則性,對學生大的錯誤和原則性錯誤,該公開批評或處分的就要公開批評或處分,以維護學校紀律,警戒全體同學。另一方面必須以情感人,切實做好受批評處分學生的思想工作。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批評教育,不應是簡單的否定和譴責,而應當是設身處地地分析,是滿腔熱情地評點。即使對那些錯誤性質嚴重,必須給予某種處分的學生,也不應當只有冷冰冰的原則而沒有絲毫的同情。
總之,情感教育是思政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的思想工作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管理的規律和特點,不斷改進情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通過情感管理這座橋梁,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