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
民事司法,難在執行;民事執行,難在司法拍賣。因為就民商事案件而言,相當一部分案件最終必須在民事強制執行中得到體現,而司法拍賣是人民法院執行程序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拍賣標的物價值的變現,關系到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甚至關系到司法權的公平公正。
而如今,司法拍賣已成腐敗易發多發的高危領域。有人說,必須“從制度上源頭上切斷少數法院工作人員、不良拍賣企業以及競買人的灰色利益鏈條”。我認為,建立公正的司法拍賣機制是斬斷灰色利益鏈的有效途徑,也是樹立法律權威、實現誠信社會的基石。
我國司法拍賣制度的發展脈絡
司法拍賣,也稱司法委托拍賣或司法強制拍賣,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債務人經查封、扣押的財產進行拍賣,以清償債務的一種強制措施。由于在司法拍賣中,人民法院居于主導地位,其不僅是拍賣活動的委托人,也是拍賣活動的監督者,而拍賣機構僅處于協助者的地位。因此,司法拍賣與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拍賣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本質是為了實現涉訟資產變現價值最大化,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維護司法公正。
我國的司法拍賣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但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這一制度隨之長期缺位于我國的司法實踐領域,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逐步得到恢復。1998年,我國關于司法拍賣的第一部司法解釋《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正式實施,正式開啟了司法委托拍賣的探索與實踐之路。
然而,隨著人民法院涉及委托拍賣案件的逐年增多,相關的種種不正常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所謂的“中介腐敗”問題,即一些提供評估、拍賣服務的社會組織及從業人員與法院工作人員相互勾結,濫用法定授權,以權謀私。以重慶市為例,司法拍賣就一度成為各種司法腐敗的重災區,當時重慶市高院分管執行工作的副院長張弢、重慶高院執行庭原庭長烏小青等人均因涉嫌在司法拍賣中違規操作而落馬。數據顯示,“近年來人民法院查處的違法違紀案件中,近70%集中在民事執行領域,而其中約70%又發生在資產處置特別是司法拍賣環節。”
2004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頒布了《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對外委托鑒定、評估、拍賣等工作管理規定》《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和變賣工作的若干規定》《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規范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司法文件,基本形成了我國司法拍賣的分權制約機制,即由人民法院輔助部門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由評估機構、拍賣機構負責評估、拍賣的具體實施;由人民法院執行部門負責評估、拍賣工作的監督工作。
司法委托拍賣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委托拍賣體制基本確立后,各地法院規范司法委托評估、拍賣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仍不斷出現,具體表現在: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操作、司法拍賣流標現象嚴重、司法拍賣成本過高。
當前,司法拍賣機構的質量良莠不齊,行業競爭惡性無序,灰色交易頻繁發生。一些拍賣機構為謀取暴利,不惜采取賄賂法官、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勾兌”、數家拍賣機構形成聯盟圍標等手段來取得拍賣業務,嚴重損害了拍賣市場的健康發展。
司法拍賣流標現象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個別拍賣機構通過限制競買人參與競買、與個別競買人惡意串通、夸大拍賣標的物瑕疵、公布信息不透明不充分等手段人為制造拍賣流標;另一方面,拍賣過程中也時常出現競買人圍標、串標問題,即競買人之間事先串通、互相做托、圍標串標、在競買過程中不舉牌應價,導致拍賣標的物一再流標。
司法委托拍賣機構不統一的現狀造成了司法資源浪費。按最高法院的要求,司法拍賣由法院司法技術輔助部門統一對外委托,但在具體實踐中全國還不統一,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和司法成本浪費。而現有的部分操作規定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誤導市場,加大司法拍賣成本,如拍賣公告的刊登次數和周期過長等問題。
上述問題,究其成因,可歸結如下:
對評估、拍賣等中介機構的監管不力;司法拍賣的信息披露和保密機制不健全;對司法拍賣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對評估拍賣等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管,主要有自律和他律兩種方式。從自律方面看,我國的評估、拍賣機構大多尚缺乏自律意識,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而行業協會對中介組織的管理也相對無力,尚未建立起應有的行業自律機制。從他律的方式看,在大多數域外立法中,司法拍賣條文所占的分量都比較重,有的國家還制定有單獨的強制執行法。反觀我們國家,關于司法拍賣的規定卻很少,相關法律法規尚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一系列法律問題需要通過立法予以明確,對已有的法律條文也存在執行不力的問題。
應該說,司法拍賣流標問題的產生與拍賣標的物信息披露不充分和競買人信息保密不夠直接相關。
目前,拍賣機構大多數采用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公告的方式進行公告,但由于版面小、位置不突出,無法保證讓更大范圍的社會公眾知曉,更無法保證有意競拍者及時獲取拍賣的信息,從而導致拍賣的參與面相對狹窄。近年來,部分法院開始嘗試通過法院網站、電視、互聯網媒體等渠道發布拍賣信息,增強了強制拍賣公告信息的傳播廣度和深度,但實踐中尚未能實現規范化。
此外,各地法院尚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司法拍賣監管制度,具體地說:一是法院內部的合理分工機制。為防止執行權力尋租,拓寬監督渠道,按照最高法院的要求,目前各地法院一般都建立了分權制衡的工作機制,但尚沒有理順彼此之間的關系,以保證相關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監督。二是全程監管機制。目前,法院對司法拍賣的監管主要停留在事后監督階段,尚沒有對司法拍賣全程進行監督的工作機制。三是拍賣機構的淘汰優化機制。各地法院雖然通過編制委托評估、拍賣機構目錄等形式,規范了中介機構的準入機制,但尚沒有形成定期對在冊拍賣機構進行考核評審機制,不利于及時淘汰和補充符合條件的中介機構。四是法院與中介機構的隔離機制。由于一些評估、拍賣機構仍未能從根本上斬斷與法院的聯系,甚至存在依附關系。另外,目前尚未能完全建立法院、交易所與拍賣機構的三方配合制約格局,與中介機構之間設置的“防火墻”尚存在一定漏洞等問題仍然存在。
完善我國司法拍賣制度的路徑探索
委托評估拍賣改革是中央部署的“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案件執行體制”改革項目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2013)》有關執行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2年,最新修訂的《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正式實施,重點就司法拍賣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梳理,更加清晰地規劃出我國司法拍賣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前進路徑。
規定指出,各級法院應當遵循審判、執行與對外委托司法拍賣相分離的原則,建立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內部管理機制,即通過統一管理機構、職責、委托方式、場所等,最終實現審判執行與委托拍賣分離。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地方探索在司法委托拍賣中借助網絡平臺,突破地域限制,使拍賣標的信息公開程度更高,交易價格最大化,如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用“產權交易所”電子交易平臺代替傳統的人工叫價拍賣方式,明確規定10萬元以上標的物的拍賣全部采用電子競價方式,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采用限時、連續、競爭報價的方法,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選擇報價最高者為受讓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最高法院規定要求司法拍賣要通過更廣泛地發布信息,促進拍賣標的價值最大化。
按照《規定》,拍賣前,受委托的拍賣機構應通過管理部門的信息平臺統一發布司法委托評估、拍賣信息;拍賣后,對委托評估、拍賣結果進行網上公示。通過建立統一的交易場所和網絡平臺,采用電子競價、網絡競價、網絡與現場同步競價等方式,讓不同地域的競買者能夠公開透明參與競價,實現標的價值最大化。
其實,對評估拍賣等中介機構監管乏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相關部門配合不到位。因此,要在合理劃分各部門管理權限和職責的基礎上,建立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多部門合力監管機制,如在市場準入上,相關部門在進行登記和簽發營業執照時,要對中介組織的資質和條件進行嚴格審查。而在日常監管中,人民法院負責對評估、拍賣機構的司法委托評估、拍賣活動實行監督。對評估機構評估結果明顯錯誤、評估報告嚴重失實,拍賣過程中存在嚴重瑕疵,影響拍賣結果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主管和監管部門對評估、拍賣機構作出相應處罰,并取消其資格。對違反法律法規的依法依規處理。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涉訟案件將不斷增加,從而進入司法拍賣程序的案件也將呈上升趨勢,為了有效防止司法腐敗,建立司法拍賣新機制,是民心所向、時代之必須。因此,厘清我國司法拍賣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對我國正在推進的司法拍賣改革進行探索,成為我國未來民事執行立法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