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問:身份證掉了,怎么辦?
答:掉了,到公安局補呀。
但是,為什么不是:撿起來唄?
掉了,可能是“丟”了,也可能只是“掉”了而已。把“掉”了想當然地理解成“丟”了,這就是我們的過度詮釋,并自然地引發過度反應。
生活中,許多父母會對孩子的行為做過度詮釋,從而使教育的方向偏了,最終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不妨讓自己的苦心來個“急轉彎”,以一顆簡單、明白的本心去愛護孩子、關注教育。
案例:我兒子五年級了,還是比較省心的,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不給我們找什么麻煩,不過好像也過于省心了,不單單是乖,倒更像是沒有主見。比如,在外就餐時,問他想吃什么菜,他總是說“隨便”,我們擔心他這樣沒個性,長大后缺少男子氣概。我該如何讓孩子有主見呢?
解析:其實,如果你不是和兒子一起就餐,而是和你請的客人(客戶、業務伙伴、同學、同事等)一起進餐,你問客人想吃什么,對方回答說“隨便”,你會因此覺得他沒主見嗎?還是你會感覺:這人不挑食、沒架子,挺隨和的?
我們更可能是后一種感覺。那么,為什么當孩子對我們說“隨便”時家長卻會得出另一個結論呢?為什么不能愉快地回答孩子:“真像我,不挑食,吃啥都行”呢?然后把菜單遞給他:“行咧,兒子,你就隨便點些菜,媽媽就和你隨便吃吃。”試想,當孩子動手點菜時不就產生主見和想法了嗎?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在被問及選菜意見時說“隨便”并不能說明他沒有主見,更不能說明他沒個性。
案例中也提到“還是比較省心的,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不給我們找什么麻煩”,由此可見,孩子并不是真的沒主見,因為一個沒主見的孩子是不可能不讓家長額外操心的:天氣驟變時不曉得該穿什么衣服出門,考場做試題時對著單項、多項選擇題遲疑不決,過生日問他想要什么禮物他也會在甲乙丙丁中變來變去……
當然,如果你對孩子說“隨便”比較敏感的話,我們倒是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孩子總說“隨便”?
其一:對某話題不關心
再挑剔的人也不會事事在乎,總有他的側重,有人在意穿著,有人在意發型,有人在意配飾,有人在意形體,有人在意妝容,有人在意飲食,有人在意起居……往往,對自己不關注的選項,人們總是比較隨意。
其二:沒有決定權
在現實中,即使是個性不大隨和的孩子,對于家長的詢問也常常回以“隨便”,倒不是他們不愿表態,而是從以往的經驗得知,就算自己表了態也沒用,于是,漸漸失去表達的興致——隨便吧。
也許最初孩子對吃什么是有自己的意見的,可是他的意見卻被你一再否決:“香芋丸子太甜了,你都已經有蟲牙了,換個吧。”“羊肉火鍋嗎?夏天吃羊肉是熱氣的哦,吃鴨子才是清涼的”,甚至開始引導孩子:“其實這家店的水煮魚很好吃,魚很有營養的”……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就“隨便”了。
如果你僅僅只有表達權,卻沒有決定權,而你表達的意見還總是被手握決定權的人屢屢否決并要求修正,你對“說說你的意見”也就不再當真了。
其三:沒有行動權
我想有一點可能是家長意料之外的,那便是:有時,越有主見的孩子越可能說“隨便”。因為,特有主見的孩子同時也會是個行動派,喜歡自己作決定并去實現它,否則便懶得理你。比如,你問他要騎什么樣的自行車去上學,他會詳細告訴你,然后要求和你共同去挑,若你表示由你按照他的意見去挑,他也會無奈地“隨便” 你了。
以上三點分析也同時回答了家長的這個問題“如何讓孩子有主見呢?”那便是:不只是問他意見,同時把決定權和行動權都給他。并且注意,除非孩子向你詢問,你不得主動充任孩子的顧問或評判員,不然,孩子依然可能對你說“隨便”,這“隨便”可不是因為他沒主見,而恰恰是他的主見被你侵擾后的消極抵抗。
有些家長可能不甘:問了他意見就得聽他的?如果不想聽他的,你可以不問。
家長首先自己要心里有數,什么該問什么不該問,你想自己決定的事就別多此一舉地去問孩子,只有當你真的愿意傾聽并愿意接受孩子的建議時才開口相問,并且,在不接受孩子意見時要學會友善地表態,用輕松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是由父母做主的,哪些事可以由孩子做主。
比如:裝修房子時,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思路裝修客廳就別問孩子:你覺得怎么樣?當孩子主動參與發表意見時,也不要否定他,而是溫和地對他說:客廳的事就交給爸爸媽媽吧。看到茶幾上的彩頁了嗎?你可以從中為你的臥室挑選一款你喜歡的窗簾。
“我不愿”與“膽子小”
案例:孩子膽小,不愿在班級活動中表演節目,該怎么讓孩子膽大、自信起來?
解析:當一個漂亮女孩對你說她喜歡表演和唱歌,而另一個漂亮女孩說她喜歡繪畫和書法,你會認為后者膽小、不自信嗎?
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兩者的個性愛好不同而已。孩子的個性與愛好總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活潑開朗,熱情大方,有的孩子沉靜內斂,不事喧嘩。若孩子不愿在班級活動中表演節目,僅就這一行為而言,只能解釋:孩子缺乏表現欲。在這一認識下,再去探究:為什么?
其一:自我認同感強
自我認同是相對于社會認同而言的,自我認同就是自己對自己表示肯定,既肯定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對自己表示信任,也肯定自己做事的結果,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社會認同本質上是一種群體性的觀念,是基于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為取向的集中體現,是指某個群體對自己表示肯定,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做事的效果。
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重視的不是他人的肯定與評價,而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孩子挑選物品時會依據是否時尚、流行,是否為同伴們所羨慕和欣賞,而有的孩子則只考慮“我喜歡”。
可見,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對他人的期待是相對淡漠的,想不想在班級活動上表演節目只取決于自己是不是喜歡和愿意,若喜歡、愿意就去做,反之便不肯參與。
事實上,許多成年人也表示:他們比較喜歡上司私下里的贊賞,而對上司在公共場合的表揚和嘉獎感到尷尬。原因是:一來他們不愿自己某些出于個人喜好而產生的行為被他人理解為功利性的舉措;二來當眾的表揚和嘉獎往往導致他們某一偶然的表現成為固定的標準,而他們可能對保持這一標準感到焦慮。
以孩子為例:他可能僅僅因為收到兩份相同的禮物而捐給班級一份,而一旦被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后,孩子會擔心他以后是不是要持續捐贈那些他并不打算捐出的私人物品。
所以,孩子對社會認同的需要是非常個人化的,不愿當眾表演節目可能只是不喜歡他人的眼光和評價,更不愿讓他們的標準捆綁了自己。
其二: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
對未成年人而言,負性生活事件是指以往生活中發生的那些會帶給他們負面情緒的事件。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直接的如,孩子可能因為某一次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遭遇了老師或同伴的貶低或哄笑而產生抵觸情緒。間接的有,家庭或集體生活中其他一些變故導致孩子的不良情緒體驗,如搬家、父母爭吵頻率較高、好友轉校等。
找出并改善相應的負性生活事件,孩子的行為才會好轉。
其三:膽小、不自信
孩子是不是膽小、不自信需要全面觀察,不僅看他在公開場合的表現,更要看他在私下里的行為,若孩子除了不愿上臺表演節目,在其他活動中也不肯嘗試難度和強度并不高的任務,不愿參與一些具有合作性和競爭性的活動小組,這才能說明孩子的確有點膽小、不自信。
這樣的孩子首先需要父母的接納和體諒,對孩子說:“當臺下很多雙眼睛看著你時的確會讓人緊張”、“和別人合作時很難一下子就配合默契”……這樣的話會緩解孩子的焦慮,讓他覺得安心,并且,孩子會慶幸自己有這么一個善解人意的爸爸或媽媽,從而加深親子間的親密感和信賴感。
其次,促成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何必一定要在臺上面對幾十雙眼睛表演呢?你可以為孩子在家里錄像,讓孩子帶到班級去播放……父母們一定還記得當孩子蹣跚學步時,你是怎樣在不遠的前方,張開雙臂,用微笑和鼓勵等待他一點點挪向你。請保持那一刻的態度和心情,并提醒自己:尊重孩子的現有水平,激發孩子在原有基礎上進步,這才是可行的,良好的,充滿溫情的。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