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水平 李明
(侯水平系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李明系省社會科學院講師)(責編:裴佩)
“管理”變“治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一大亮點。“管理”與“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內涵卻有巨大差別。治理更強調權威的多元性,強調政府與不同主體如非營利組織、私營機構和個人的合作,強調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治理”是基于廣泛協商的“共同意愿”,更能切合實際,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從“管理”到“治理”是治國方略的升華。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發展的要求及時更新發展的理念。“管理”到“治理”的轉變絕非一個字的簡單變化,而是經濟社會管理理念、方式、手段、路徑的全方位變革。在“治理”觀念指導下,政府將深刻轉變職能,放松管制,讓渡更多權力,經濟社會的直接干預會減少,宏觀調控更加科學合理。政府會根據需要在不同的層級上組織群眾和各類社會組織有序參與政治和行政管理事務,公共生活不再是政府的“獨角戲”,政府將由“獨舞”變“領舞”,引導和充分激發社會各階層各主體迸發活力。
從“管理”到“治理”是執政者自身的革命,體現了我們黨非凡的政治勇氣和堅定的改革決心。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帶有鮮明的政府推動特征,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的“中國的問題多多少少與政治和政府體制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體制障礙,根本在于政府體制的不完善”。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全能政府”,中國的執政黨和政府承載著重要的職能,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有著決定性影響。一方面,這成為執政黨和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可以利用這種影響迅速地開展自上而下的改革,而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經濟社會就會要求減少政府的干預,這種先天的優勢就會成為改革的桎梏,改革的推動者也相應地成為了改革的對象?!爸卫怼崩砟畹奶岢鍪菍嗔\行的約束,就是要減少公共權力對經濟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放松管制,變“管理”為“服務”,要求權力在法治的軌道內規范運行。
從“管理”到“治理”是攻堅克難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在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都有巨大的變化和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問題和矛盾,經濟增長迅速、總量巨大,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結構性矛盾突出,單一強調經濟增長速度造成資源環境壓力巨大。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事業雖然完成了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全覆蓋,但保障的水平不高且差別較大。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速度和質量存在著較大差別,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別逐步拉大,改革成果的享有與改革成本的承擔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存在著不對等的現象,并引起群眾的不滿。通過引入和確立“治理”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在穩定現有架構的前提下,深挖各項制度的新內涵,強化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從而創造更加有利于群眾政治參與、擴展人民民主權利的政治氛圍和治理手段,有效地推動各項改革深入發展。
在“治理”觀念指導下,政府將深刻轉變職能,放松管制,讓渡更多權力,經濟社會的直接干預會減少,宏觀調控更加科學合理。
從“管理”到“治理”是化解矛盾的頂層設計。改革帶來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裕,也使得一部分群體先富了起來,同時,改革的進程中也凸顯了新的社會矛盾。先富與后富、干部與群眾、勞方與資方、民生問題、失地農民問題、網絡問題、腐敗問題等矛盾和問題嚴峻。而社會矛盾的根源是利益問題,是改革成果的分配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經濟問題,其實則是政治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既不能從“強勢群體”角度出發,刻意強化現有的格局,造成社會撕裂;也不能完全從“弱勢群體”的立場上制定重大政策,從而導致平均主義的卷土重來,危害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意味著社會各方主體將在黨的領導下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國家和區域的政治生活之中,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利益表達、利益協商、利益保障和利益協調機制。
“管理”變“治理”是回應群眾需求的必由之路。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不但需要執政者的遠見卓識,更要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親身參與,才能有效地改革機制體制,破解利益困局。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覺醒,對于關乎切身利益的事項的參與欲望更加強烈。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如果說“管理”是“為民作主”的話,“治理”就是人民自主?!爸卫怼睂⑹窃邳h和政府的領導下群眾對自身公共生活的建構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執政黨和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以積極的合作推動者、專業技術的提供者、規則權威的供給者的角色出現,要在更大的政策范圍上尋求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合作,了解社會主體的政策需求,建立規劃,指引方向,為各方主體提供交流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的利益要求。
可以預見的是,在“治理”理念指導下,中央將會授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權力,地方發展的自主性將顯著增強。作為西部大省的四川,要深刻領會黨執政理念的變革,更新觀念,順勢而上,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