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旭 冉桂英
(責編:賀貴成)
“1+N”動態組建黨組織、“六個一”系列主題活動開展、多元化保障機制的建立……大英縣一項項黨建工作的落地,夯實了黨在非公企業的執政基礎,推動了全縣非公企業轉型發展。
針對非公企業發展不一、黨員流動分散的特點,大英縣在單獨組建、區域聯建、產業聯建的基礎上,依托園區建立“1+N”(即1 指“非公企業孵化工作室”聯合黨總支,N 指通過孵化后組建的黨組織)動態建黨模式。黨總支及時將孵化成熟的企業單獨建黨,建黨企業黨員人數不足3 人時回歸聯合黨總支管理,有效解決了“零散”黨員管理難、未建黨企業工作覆蓋難和企業在消亡、新生和重組中黨組織自身的穩定性問題。大英縣王茂紡織公司黨員肖籽全對此深有體會,“2011年7月,公司有3 名黨員,我們及時成立了黨組織,但年末時,有兩名一線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出,支部活動減少,積極分子申請入黨也遇到‘程序’瓶頸”。獲悉這一情況后,縣工業集中發展區黨工委及時選派黨建指導員進駐企業工作,并將王茂紡織黨支部劃入“孵化工作室”黨總支管理。2013年7月,通過組織孵化和人才引進,王茂紡織公司有了4 名黨員且生產經營穩定正常,黨總支遂將其單獨剝離。今年來,全縣通過孵化培育單建企業黨組織13 個,單建率達30%,新發展企業黨員36 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47 名。
劉琴是四川圣海科技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副總經理(掛職),她也是縣婦聯副主席。今年3月,和她一樣,大英縣從全縣退居二線領導干部、副科級年輕干部中選派了12 名同志到非公企業擔任駐企指導員。駐企指導員的主要工作是蹲點企業開展服務工作,幫助企業理清思路、規范經營、建強組織、推進發展。同時,大英縣還從經驗豐富的黨務干部、科級后備干部中選派50 名同志到非公企業任黨建指導員,并把工作實績和經歷作為組織選用干部的依據之一。
對非公企業黨務干部的激勵考核一直是黨建工作的難點。今年新出臺的《大英縣非公企業黨務工作者考核辦法》,明確把其實績考核與年度工作津貼發放掛鉤,企業辭退黨組織書記須提前告知縣委“兩新”組織黨工委。大英天驕紡織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陳秀芳說:“企業黨務工作大多是兼職,以前認為是多出來的活,做得好壞沒什么差別,現在不同了,實績與津貼成正比,排名靠后對老板也不好交待。” 2013年,全縣組織部分黨組織書記赴浙江寧波、紹興學習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做法,分季度開展了非公企業黨建觀摩現場會和黨建指導員交流會。今年來,全縣下撥非公企業黨建經費近20 萬元,新建區域企業黨群活動中心1 個,黨員活動室10 個。
“黨組織微生活”、“園區科技日活動”、
“黨員先鋒講堂”、“企業核心價值觀論壇”……一個個生動的載體,彰顯了大英縣非公企業黨建的生命力。
2013年,大英縣以園區為主體,采取包片聯絡、例會提案、菜單征詢等方式,科學制定黨建工作計劃,深入開展“六個一”載體活動(即開展一批課題研究、提煉一批企業精神、完善一套企業管理制度、每季度組織一場政企聯誼會、每月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創建一批“雙強六好”示范企業),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久大蓬萊鹽化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仲權介紹說:“特色活動促黨建。今年,像‘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征集、‘我為蓬鹽獻一策’、單身職工交友會、示范班組和崗位標兵評選活動等,在公司開展得有聲有色,調動了職工創新奮斗激情。”今年來,全縣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提出合理化建議220 個,參與完成技改項目18 個,組織向“4·20”蘆山地震災區捐款200 多萬元。
黨建像一根金絲帶,起著凝心、集智、聚力的作用,牽引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組大英工業經濟發展數據也在印證這一效應:2013年1-9月,全縣新上工業項目43 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74.85 億元,同比增長15.1%,完成稅金13.74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