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平 相玉見
(責編:賀貴成)
9月16日,在廣元市朝天區平溪鄉現代農業園區隆隆的機械聲中,平溪鄉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嚴大瓊正組織村民們把一簍簍又大又圓的甘藍,送進廣元市金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車間。
“村民僅蔬菜就實現每畝收入7000到8000 元。”嚴大瓊說。平溪鄉蔬菜協會成立黨支部以來,身為黨支部書記的她,為群眾的蔬菜跑暢了銷路,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在朝天區,類似平溪鄉蔬菜協會黨支部的產業黨組織還有很多。
“區委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產業發展、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狠抓基層服務型產業黨組織建設,為每個村找準持續增收的路子,實現黨建工作對經濟發展的有效引領,推動了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朝天區區委書記蔡邦銀說。
面對傳統基層黨建不適應現代“產業化沖擊波”現狀,如何優化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等,成為了新時期基層黨建的重大課題。蔡邦銀說:“我們注重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找準基層黨建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深化和豐富‘產業黨建’理念,提高產業發展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
去年6月,朝天區成立了首個跨行政區核桃協會支部——沙河岳家村核桃協會黨支部。目前,該黨支部已發展黨員102 人、會員1300 余人,帶動沙河鎮、魚洞鄉、臨溪鄉及蒲家鄉“一鎮三鄉”5800 多戶2 萬余人發展核桃產業。
為做大做強核桃產業,朝天區在沙河鎮、朝天鎮、中子鎮等核桃產業示范基地建起了核桃協會黨支部。通過實行“公司(支部)+基地+協會+農戶(黨員)”模式,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為群眾提供核桃種植、管養、銷售等服務,并引進棒仁核桃加工等公司,使黨組織在產業鏈各環節發揮作用。朝天區核桃產業基地已建立黨支部7 個、黨小組85 個,將黨員帶領群眾致富效應在產業鏈條上不斷延伸。作為“中國核桃之鄉”,全區核桃種植面積達28.5 萬畝,人均擁有2 畝核桃,2012年實現產量1.53 萬噸,產值達7.6 億元。
目前,除核桃產業外,朝天區在曾家山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羊木食用菌科技示范帶等區域,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掛靠建、指導建等方式,建起各類服務型產業黨組織42 個,覆蓋25 個鄉鎮3800 多名黨員,帶動15 萬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并依托村級陣地開展多種培訓,培育農村優秀人才,促進產業黨組織的規范運行。
產業黨建把不同行業和不同專業的黨員有效聯系起來,搭建黨員服務群眾有效平臺,為農民找政策、教技術、跑市場、捕信息,充分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真正把黨員聚在了產業上,讓群眾富在了產業上。
嚴大瓊曾是朝天區有名的“菜販子”,成為平溪鄉蔬菜協會黨支部書記后,她就不單單為自家的蔬菜跑銷路,而是成了一名農民經紀人,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嚴大姐”。在產業黨建的引領下,平溪鄉蔬菜協會黨支部與私營企業金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親密合作,簽訂了6 萬畝蔬菜訂購合同,用于脫水蔬菜加工原料。金田公司黨支部書記羅煥勇說:“通過與當地產業協會黨組織的對接協調,在保證公司生產原料供給的同時,也為菜農們上了份‘保險’,實現了公司與農戶的雙贏。”
花石鄉梧桐村屬于大山區,祖祖輩輩過著貧窮的生活,支部書記楊學忠帶領群眾按照“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讓食用菌產業唱響了“山”歌主旋律。“我們全村已經有146 戶發展食用菌產業,其中萬袋以上規模的就有100 余戶。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僅此一項就可以讓我們村的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談起食用菌產業,楊學忠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