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發生的當天,全國各族人民都用自己的方式向災區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從4月21日開始,四川省華西醫院、省醫院開辟了生命通道,開始積極接收從災區運送來的傷員,成都各個片區的獻血活動、捐贈活動,第一時間開展起來。全國各省市的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四川慈善總會、郵政儲蓄,四川各市州等同時開辟了雅安捐款通道。
截至4月25日,四川省已下撥中央和省財政應急救災綜合補助資金15 億元;全國民營企業已捐款捐物2.33 億元;四川本土企業捐重資支持災區災后重建;金融行業、電信行業、IT 互聯網行業、零售快銷行業、房地產行業紛紛舉全力支持救災行動;各地明星捐款達1000萬元;香港、澳門、臺灣三地企業和百姓向雅安捐款捐物……
不論路程相隔多遠,此時心的距離為零公里。
4月20日晨,還在睡夢中的成都被一陣劇烈的搖晃驚醒,很多人意識到,地震再一次無情襲來,“身經百戰”的華西醫院在第一時間“動”了起來。
據華西臨床醫學院分團委書記廖浩君介紹,地震后兩到三小時內,華西醫學院就發動了400 名學生參與到這次救援工作中。這些學生來自華西醫學院的不同專業,以大三學生為主,由于有學醫背景,所以在經過短暫的培訓以后,當天就有89 名學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比起‘5·12’來說,這一次的組織更高效、更快捷。”廖浩君說。這樣的高效、快捷不僅表現在人員安排上。在地震發生后,院方立即為傷員調劑出200 張普通床位和30 張ICU 床位,還將80 余臺能暫緩的手術推遲,為需要手術的傷者留出了30 個手術間。
“白衣天使”的身影迅捷出現在災區一線。21日早晨6 點,華西醫院的12 名醫生組成一支臨時的急救小分隊,搭乘軍用直升機,被“空投”到了寶興縣。“從天而降”的他們,是進入寶興縣的第一支醫療隊。剛剛落地,他們還沒來得及做調整,就投入到了救援當中。對當地傷員進行大查房,分揀出7 名重傷員由直升機運送到上級醫院就診;建立起心理咨詢點、為當地群眾做心理安撫、心理治療、心理干預等工作,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難關。
“留守”的醫生同樣忙碌。由神經外科、骨科、急診科、胸外科為主的醫生組建起了“4·20”蘆山地震傷員遠程醫療救治小組。一名29 歲的男性在地震中被倒塌房屋壓成特重型顱腦傷,病情十分嚴重,又因特殊情況無法轉院到華西。于是,由神經外科張恒副教授帶領的專家組與地震災區前線醫生通過遠程系統詳細交流了傷員病情,經過反復討論,以最快速度拿出了治療方案,對這名傷員進行遠程治療指導。
面對大災,華西在行動,四川在行動,中國在行動。面對大災,我們攜起手來共度難關!
雅安告急,成都支援。在了解到雅安地區食物、飲水、生活用品等緊缺的情況后,成都人民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捐贈行動。
從4月21日開始,成都的東南西北中各方向都專門設置了捐贈點,以接收來自各方的救援物資。
寬窄巷子是地震的成都市中心捐贈點,上午9:30 捐贈行動開始。捐贈點前一條3 米長的紅色橫幅引得路人駐足,“成都志愿者全媒體平臺蘆山地震救援物資捐贈點”21 個大字讓平日里熱鬧的寬窄巷子增添了一抹沉重的氣氛。但是隨后前來捐贈物品的市民和志愿者們將這份沉重化作了強大而積極的精神動力。
下午3點鐘,76歲的周家珍和老伴兒來到了捐贈現場,周婆婆在一份捐贈表上填上了3 箱礦泉水的字樣。作為老成都人,兩次災難周婆婆都奉獻了自己的愛心。“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周婆婆捐獻了100元錢,這次“4·20”蘆山地震周婆婆又捐獻了3 箱礦泉水。周婆婆說:“我們老了,行動不方便,就只能做些小事來出一份力。”
說話間,一輛汽車開了過來,從車上下來的人給捐獻點帶來了6 頂帳篷。是光大銀行成都分公司的員工,他們從報上獲悉了寬窄巷子有捐獻點,于是趕緊買了帳篷趕到捐贈點為災區出一份力。
周權是捐贈點的志愿者,他向公司請了假專門來這里當志愿者,雖然這里的工作僅僅是搬運貨物、清點物資、保管物資這些簡單重復的勞動,但是他沒有一絲懈怠。“我們為災區多出一份力,他們就能少受一份罪。”周權肯定地說。這時,一輛載滿棉被的大貨車開到了捐贈點,周權和其他十多位志愿者小伙子又一起投入到物資的搬運中。看著520 床棉被被志愿者小心地安放在地上如同一件件寶貝,記者好
像看到了一個個災區人民重生的希望。
由成都市文明辦發起的成都志愿者全媒體平臺蘆山地震救援物資捐贈活動在幾天之內已收到充足的救援物資,據了解這些捐贈的救援物資已由專門的貨車運送到了災區,分發到每位受災群眾的手里。從現場、從圖片、從影像中看到已拿到救援物資的災區人民激動的神情時,志愿者們覺得一切都值了!
災難無情,人有情。在災難面前,成都與蘆山緊密相連,成都人民和蘆山人民守望相助。“他們缺什么,我們就送什么。”這些樸實的話語讓災難也散發出絲絲溫情。
20日中午12 點半,記者來到天府廣場城市之心獻血點,看到提示板上寫的血液需求:A 型血800 袋,B 型血860 袋,O型血1200 袋,AB 型血10 袋。離早上8點零2分的雅安地震僅僅過去4個多小時,成都市民已經行動起來了。已獻完血在休息區休息的川大女學生解爽和靳雅婷,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救援的每一刻都牽動著她們的心。“我們都是一家人,雅安的同胞不要怕,我們一起共渡難關。”她們說。
21日上午10 點,位于林蔭街的武侯區愛心獻血屋外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18 名來自成都武侯區檢察院的青年干警正在神情嚴肅地填著獻血登記表,“獻血,是最直接的援助。”武侯檢察院新進干警姜夢告訴記者。
“昨天看新聞,地震災區需要A 型和O 型的血液,我是O 型血,剛剛下飛機就直接趕過來了。”在成都工作的關戰旗說:“20日我飛到陜西給孩子過生日,原計劃3 天后回成都,但雅安發生了地震,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于是他毅然改簽了機票,趕回成都獻血。
22日上午9 點,成都市血液中心一群士兵在二樓的采血室排隊檢查,記者通過詢問得知他們來自武警黃金第三總隊。“我們8:25 就到了。因為部隊有一部分士兵已經奔赴災區,所以留下來的士兵強烈要求來獻血。”政治部副主任趙曉東介紹道。
“沒有機會去災區,只能以這種方式獻出愛心。”21 歲的東北小伙高亮亮剛抽了一個單位治療量的血小板。
女兵胥玉嬌說:“我是四川人,想為家鄉貢獻微薄之力。”
22日中午12 點,北新街獻血點來自天津的梁寶媛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來成都旅游探親的她,沒想到碰上了地震,所以義不容辭前來獻血。但梁寶媛的獻血之路有點波折,“我到北新街時,血液收集滿了”。梁寶媛說:“不過我一直等著,真是天賜良機,終于讓我等到一個空缺,覺得挺不容易的。”從21日上午到現在,因為她的堅持,終于得償所愿獻上了血。“想到自己的鮮血能夠和災區人民血肉相連,我很榮幸。”
地震發生后,“420 聯合救援行動”組織宣告成立。負責協調NGO、企業、高校團體、個人進行愛心募捐與志愿服務,迅速而有序地開展災害救援協調工作。
“快!又有東西送來了!大家來搬一下。”來自省社科院的汪妍對同伴發出了號召,一些穿著橘紅色的“小馬甲”們三五成群地趕了過來。礦泉水、餅干、方便面……一箱箱,一件件,他們把這些救援物資從車上搬到了指定地點,忙得滿頭是汗。
在肖家河一條不太寬的街邊,一塊寫著“目前災區急需物資”的展板和一條“我們和雅安人民在一起”的橫幅顯得格外醒目。記者在志愿者登記表上看到,這些年輕人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學生、個體戶和公司職員。
走進一間不大的平房里,電腦的打字聲、電話的通話聲、詢問交流的聲音不時傳入記者耳里,戴著一頂頂小藍帽的志愿者們來來往往,“我剛把工作辭了,本打算去國外旅游的,但現在更想留下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災區同胞做點事情。”志愿者周韻媛說。她告訴記者,“打算在這里一直工作到災情結束”。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時刻關注“420 聯合救援隊”的官方微博,第一時間發布災區緊缺物資需求,讓更多的社會民眾了解災情,并向公眾進行救濟物資的募集。
一位姓高的負責人告訴記者,“420聯合救援行動”不僅僅限于志愿者的參與,就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天,就已經有超過50 家民間公益組織加入了其中。他們分別按照志愿者招募、心理咨詢、關注飲用水、災后重建社會服務等領域進行了職責劃分,從社會工作專業的角度進入災區救援,避免無序情況的發生。
就在記者離開時,又有兩輛“螞蟻搬家”公司的車拉著救災物資從重慶方向運來。作為后方支援力量“420 聯合救援行動”組織,正為前線救災行動不斷地“添磚加瓦”,持續貢獻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