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實習記者 張磊
(責編:裴佩)
五年來,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用無私的奉獻與大愛精神,給另一些人帶來了重生的希望。
冰川鎮,一個因優質礦泉水資源而聞名的地方。跟隨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和羅漢寺素全法師,記者在這里見到了王小東,這個讓他們最為牽掛的孩子。
王小東是在羅漢寺出生的孩子,是當時帳篷產房內出生中的唯一一例患有唇腭裂的嬰兒。他母親王芳英患有腦膜炎后遺癥,頭腦不太清楚,父親在王芳英懷他4 個月大時就離家出走,至今仍無消息。小東出生后,在好心人的撮合下,王芳英與同村的劉立發組成了新的家庭。后來,在嫣然基金支助下,小東在華西口腔醫院先后接受了兩次矯正手術。
一間極為簡陋的平房,堂屋正對大門,院壩是這個五歲孩子嬉戲玩樂的地方。由于父母親都需要在外打工掙錢,絕大多數時間,王小東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小東半歲那年,一次意外摔斷了腿,第一次接骨的時候又沒有接好,那時走路都走不好,腿也伸不直。直到去年才在華西醫院重新做了接骨手術,上了整整半年的夾板,很造孽啊!”說話的是素全法師,當年他收留什邡保健院的數十名孕產婦,使得108 名孩子順利在寺院出生,因此也被選為什邡十大抗震英模。“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這兩個曾經的病痛,基本上不會使他受太大的影響。”桂逢春說道。
桂逢春和素全法師給小東帶來了新書包和新文具。顯然,對這兩位看著他出生的好人,孩子一點都不覺得陌生,他笑得很甜,一直在院子里高興地跟素全法師玩耍。
對于他的未來,小東的外婆說:“希望他以后比他父母有出息,要多讀點兒書才好,做什么都要有文化才行。”
“我們每年都會來看看小東,希望他健康成長。”在桂逢春的眼里,這些在地震中出生的孩子,需要得到更多的溫暖和幫助。
事實上,這五年來,什邡市婦幼保健院的醫務工作者們,一直在為這些“羅漢娃”們無私奉獻著。保健院的工作動態,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些記錄:
2009年6月1日,什邡市婦幼保健院特邀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的兒科專家為羅漢寶寶進行免費體檢,并為孩子們送上精心準備的禮物和節日祝福;
2010年5月10日,寶寶們在羅漢寺集體過生日,吃上了愛心人士為他們專門制作的生日蛋糕,一起放飛小氣球。保健院醫務人員現場為108 名寶寶作健康體檢;
2011年5月6日,在羅漢寺新廣場,孩子們愉快度過了三周歲生日,《感恩的心》歌聲回蕩在人們的心中,生日會在祈福鐘敲響108 下后結束;
2012年5月11日,保健院的代表們把7280 元捐款所得送到了王小東的家里……
為了再
對失去孩子的家庭而言,王小東的家無疑是幸運的。據四川省計生部門調查,“5·12”大地震中,什邡市有516 個家庭的子女遇難。
對許多家庭來說,孩子代表著對未來的一切期盼。為了讓地震中痛失子女的父母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2008年7月25日,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的決定》。中國財政部會同國家人口計生委設立計劃生育再生育免費服務專項經費1 億元,對有子女死亡或傷殘并有再生育愿望的婦女,實行孕前、孕期、分娩及治病等全程免費服務。

素全法師為王小東帶來了新文具。
在此基礎上,我省又安排了2900 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再生育技術服務。什邡市也作出了相應的部署,當地計生部門為希望再生育的夫妻開辟了行政審批和技術服務兩條“綠色通道”。
“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很先進,對再生育的婦女,在高齡、身體等方面的一些局限已經能夠克服,當時最急需解決的還是心理上的疏導。”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告訴記者,許多醫院在當時都對再生育婦女進行了全程跟蹤與干預,除了利用現有的試管胚胎移植等技術外,還在心理上給予了重點的輔導,確保她們在孕產期間母子順利、平安。
2010年4月10日,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名重3700 克的女嬰在什邡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平安降生。這是自啟動“災后再生育工程”后,德陽地區首位出生的試管嬰兒,也是首例凍融胚胎技術成功后出生的嬰兒。
“孩子的成功出生,還得感謝人口局和計生服務站的關心!感謝省上專家的關心!”孩子父親吳乾貴的一句話,包含著各級計生和再生育技術服務專家所付出的努力。
吳乾貴、唐曉波夫婦是什邡市洛水鎮人。五年前的災難,使他們剛剛過完12 歲生日才3 天的兒子遇難。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四川生殖衛生學院附屬醫院楊丹等專家和什邡有關醫護人員開始按照嚴格操作規程,對唐曉波的身體進行植入胚胎前的調理。直至2009年8月,唐曉波成功植入胚胎。
“專家每次來我們家,都要給我們交待孕前、孕期該注意啥,就連我們附近的鄰居都對她們很熟悉了。”吳乾貴回憶道。在唐曉波懷孕的9 個月時間里,各級專家一直在進行跟蹤觀察。

桂逢春察看溫箱里的寶寶。圖/廉鋼

趙昌明與王芳(左三)的“新家”。
紅白鎮,在五年前的災難中,有超過80%的房屋倒塌,幾乎被夷為平地。車過穿心店遺址,眼前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可以想象當時情境的慘烈。
在鎮上建起的新房內,記者見到了一對年輕的夫婦,男的叫趙昌明,女的叫王芳。家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服裝,說話的時候,趙昌明正嫻熟地踩著縫紉機。
五年前,他們唯一的兒子不幸在地震中遇難,對此他們并不愿多談。“現在,我們家已經有了一對可愛的女兒,大的今年4 歲了,正上幼兒園,小的剛滿11 個月。”根據災后出臺的相關政策,這里的人們大多生育了家里的第二個孩子。
“我的大女兒是在什邡婦幼保健院的板房里出生的,保健院免除了一切相關檢查和手術費用。”王芳說,一家人的生計都靠孩子的爸爸在鎮上做裁縫,“每個月收入不多,只有兩千元左右”。
雖然在經濟上,養育兩個孩子比較困難,但在王芳的眼里,這樣做卻很值得,“等他們大一些了,我也出去多掙些錢,現在我們最希望兩個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王芳臉上浮現著自信的笑容,這應該就是他們一家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這些美麗的“夢”也終將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