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作者系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科院兼職教授)(責編:李靜)
近年來,時不時傳出開征遺產稅的消息,令緊捂著腰包的中國百姓十分關注。有專家認為,政府財政收入趨緊,中國開征遺產稅,確實到了箭在弦上的時刻,遺產稅落地恐怕是遲早的事情。
目前,關于征收遺產稅,觀點眾說紛紜。支持者認為,對于過度占有造成的貧富分化,應當用遺產稅這種定向調節工具加以引導和遏制。承認先賦的差異,但制度應該彌合過大的差距,遺產稅無疑是拉平“起跑線”的重要一環。
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主要依據是:國人的遺產稅意識薄弱;我國尚沒完善的財產登記制度、評估制度和監控手段;征收遺產稅將引發資產外流。
這些其實并不能成為反對遺產稅破繭的理由。首先,遺產稅可以參照個人所得稅的模式設立合理的起征點和累進稅率制,避免給大眾帶來不必要的負擔,這也是其他國家的普遍選擇。其次,目前諸多銀行已經在技術上實現了存款信息全國聯網查詢。再者,資產外流并不是征收遺產稅的必然結果。資產會不會外流,主要取決于資產本身的合法性,以及當地市場環境和對私有權的保護力度。
開征遺產稅的確會遇到配套制度暫缺、一部分人反對等難題,這就更需要決策者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預估風險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征遺產稅,也可摸著石頭過河。
具有“抽肥補瘦”、調節收入分配這一重要功能的遺產稅,目前已在百余個國家實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代際之間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而遺產稅是很重要的再分配環節。而在一些收入分配差距不大的國家,已經停止了遺產稅的征收。所以,支持者認為,遺產稅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包括開征遺產稅、房產稅在內的“增稅”是在穩定宏觀稅負水平的基本前提下、在“此增彼減”的條件下進行的,所增之稅都是在間接稅減少的情況下,以直接稅的形式加以替代,這是一個完整的綜合體。
有人擔憂,如果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開征遺產稅不僅難以達到消除貧富差距的效果,還可能引發富人向海外移民,導致資本外逃。
對此,分析人士稱,包括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稅負是各國通例,其他國家的稅負和中國的稅負比并不輕,走到哪兒都要交稅,因此,不會因為中國增設了遺產稅、房產稅而導致移民潮的出現。
其實,遺產稅并不是舶來品。抗戰時期,軍政費用支出浩繁,財政十分困難,有人建議仿效英美等國創辦所得稅與遺產稅。于是中華民國于1940年7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這一新做法。

圖/CFP
民國政府的遺產稅征收,效果并不理想。從1940年開征到1948年結束,遺產稅占民國直接稅的總額一直非常低。1940年遺產稅僅占直接稅總額的0.002%,最高的1948年,也僅占2.2%。總的來說,這項稅收是聊勝于無。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誠如當年美國顧問甘末爾所言,遺產稅在中國并不具備條件。遺產稅征收中,條件不成熟的問題一一顯現。如,當時并無財產登記制度,人們的財產狀況,政府并不掌握;逃稅花樣繁多,控制辦法很少;稅源分散,征收力量薄弱;地方豪強抵制等等。而調查評價方面也是困難重重。遺產評價委員會的委員多是兼職,公務繁多,召開會議十分不易,即使開會,也往往是議而不決,更何況,評價的標準也不好掌握,無法作出準確評價。對遺產稅征收尤其具有破壞作用的是,征稅機關對權貴網開一面,形成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嚴重打擊人們的稅收遵從信心。
民國時期的遺產稅,產生在烽火連天的抗戰特殊時期,對于聚集財富全力抗戰,自然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因為條件不成熟,在十年的征收中成效并不大。從今天的立場看,如果說民國的遺產稅有什么意義,則是它的探索,對今天有很多可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