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雷怡安
(圖片均為成都溫江區萬春學校)(責編:李靜)
“你想象中的學校是啥樣子?”面對記者的提問,12 歲的代佳煜回答:“就是以前那個樣子”。她所說的以前的樣子,其實就是簡陋的校舍和滿是泥巴的操場。
進城務工的李琦媽媽把女兒李琦從新疆帶到溫江區來上學,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她最擔心的問題是:自己的孩子能順利入學嗎?
在一個又一個疑問和擔心中,成都教育均衡化的步伐越走越快。2004年,針對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突出、鄉村教育薄弱化的現狀,成都市教育局實施了以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為標志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戰略。2012年,成都市又正式啟動從“學有所教”向“學有良教”階段轉變的規劃。
教育公平是學有良教的重要之舉,如何達到公平?如何讓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本刊記者走進了幾所學校,一探究竟。
成都市教育局2012年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成都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878 所,在校生108.27 萬人。其中,小學510 所,在校生68.33 萬人;初中168 所,在校生39.94 萬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00 所。在這些學校中,有數量不少的村小存在,比例不可小覷。和城市中漂亮的校園相比,簡陋的校舍、泥濘的道路、坑坑洼洼的操場是村小給人的第一印象。許多年里,村小教育滯后,發展不良理應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硬件設施的配備缺失。
正因為看到了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2000年,成都市提出了城鄉教育均衡化,這一次不再是簡單的、低層次的均衡,而是優質教育的城鄉一體化。
溫江區的玉石小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小,學校總共300 多個學生,10 個班級。在這里就讀的學生全部是農村孩子。
“以前上體育課,前面的人跑步,后面的人就要吃灰”。這個場景一直停留在如今已是玉石小學6年級學生代佳煜的記憶里,這也讓她形成了對學校最基本的印象,以至于記者問她有沒有覺得當時環境很惡劣時,代佳煜偏著腦袋,認真地想了想,然后小聲地回答道:“沒有”。也許像她一樣的孩子早已習慣了村小的模樣。
2008年的汶川地震損毀了本來就簡陋的校園,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師生們都是在板房里度過的。面對這一切,一部分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離這較遠,條件卻比這好的學校去上學,一時間,暗流涌動,學生人數開始流失。
面對學校的現狀和生源的流失,特別是在成都全市城鄉教育均衡化的大背景下,重建學校迫在眉睫。
2009年,當嶄新的教學樓,標準的塑膠操場,極富玉石文化的校園長廊,鄉村少年文化宮以及教室里配備的電腦出現在所有師生面前時,所有人包括村上老百姓都驚訝了:這還是原來的村小嗎?
代佳煜最大的感受是現在上科學課,再也不用憑想象學習了,一件件實物的出現讓同學們驚喜不已。校長梁軍拿出一盒用福爾馬林泡著的小蛇標本,說:“讓學生們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插圖,而是親眼看到實物,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和玉石小學有同樣經歷的還有萬春學校,它同樣是一所村小。就在這幾年間,萬春學校已經提出了“和國際接軌”的口號。修建一新的校舍,綠樹成蔭的校園,文化氣息濃厚的學生活動操場以及標準規范的食堂,這里已經不再是人們口中所謂的村小了。
“以前許多家長都要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讀書,現在再也沒人提出要離開這里。環境好,校園漂亮,大家都愿意在這里上學。”萬春小學的鄭校長說。
要實現“學有良教”,就必須更加關注教育公平,以促進教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善教育配套政策是“學有良教”最基礎的一步。

圖/魏東
教育的核心是人。作為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溫江區,全區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眾多,在解決了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問題后,如何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問題成為了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萬春學校總共有1600 多名學生,外來進城務工子女學生人數為498 人,占了學校總學生人數的30%。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適應”成為了必修課。
楊永成是萬春學校7年級的任課老師,這個年級180 多名學生,外來務工子女學生40 多名。來到陌生的地方,面對比原來環境要優越的一切,有些孩子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質。楊永成說:“有些孩子很內向,有些孩子又很外向,但其實都需要去引導他們,規范他們的行為。”為了不讓這些孩子覺得和其他人不一樣,學校老師針對這個群體的孩子,舉辦了單獨見面會,讓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能輕松地向老師吐露心聲,消除隔閡。
李琦的父母從新疆到溫江來打工,李琦也自然成為了外來務工子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不能順利入學?會不會交很多擇校費?進入學校后會不會受到歧視?這些問題讓和李琦父母一樣的許多外來務工人員擔心。
李琦也同樣擔憂一個問題:自己是外地人,爸媽在溫江打工,這里的小朋友會不會不和自己做朋友?老師會不會不喜歡自己?
一切的疑問都在她就讀后解開了,老師成為了她的親人,同學成為了她的朋友。“有好幾次,我衣服的扣子掉了,都是老師親自幫我縫上的。”
李琦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已經證明了:作為一名進城務工子女,她在這里過得很好。
從農村到城里來上學,在許多農村人眼里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我們不是城市人,又沒有文化,讓孩子在城市上學真的很麻煩。”幾年前,李大哥來到成都幫人修車,但孩子上學問題如何解決呢?
如今,李大哥的孩子李彥已經是成都市玉林小學2年級的學生。回想當時孩子上學時的情景,他記憶深刻:政策很明確,到學校去問,老師也講清楚了到底怎么才能入學。“過程順利,沒有多花一分錢”是他最大的感受。“只要看懂政策,拿齊證件,在成都上學其實方便得很”。對進城務工人員來說,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就等于解決了他們最“老大難”的問題。
針對進城務工子女上學問題,成都市又再次出臺了《關于做好2013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外來務工子女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入學平臺。
成都市教育局2012年的數據表明,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34.1 萬人(其中:中心城區接受20.2 萬人),占義教段學生總數的31.5%(其中:中心城區的比重為49%)。義務教育就近入學,公平就學成效明顯。
師資不均衡已然成為了如今禁錮教育的一道難題,城市的學校聚集了雄厚的老師資源,許多家長在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上早已將老師作為判定就讀優勢的標準,于是許多人擠破了頭,徹夜排班站隊希望為孩子“撈著”一個名校的席位。然而城市以外的學校,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吸引不了優秀的師資力量。自然,這里的教學質量也就遜于其他學校。
正是看到了師資力量的嚴重不均,成都市加強了城鄉中小學之間的干部雙向互派和教師交流。從2010年,成都每年選派40 名城區(城鎮)學校優秀干部到農村學校任校級干部,同時,每年還選派不少于40 名農村中小學后備干部到城區(城鎮)學校中層及以上管理崗位鍛煉。實施“常青樹計劃”,每年面向全市招募名優退休教師,到遠郊區(市)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擔任學監、導師、把關教師。
杜曉梅是玉石學校一名年輕的教師,她是成都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村學校骨干教師進城跟崗培訓計劃”的一員。這次她參加的“教師專業發展合作意向”培訓主要是依托高校資源和成都師范學院進行合作,請學院優秀教師到學校來培訓學校教師。
“之前也有培訓,但通常要請假到城里去學習,這樣耽誤了給孩子上課的時間。”杜曉梅認為現在的這種方式很好,請優秀老師來學校講課,既免除了車馬勞頓又能夠不耽誤教學,更重要的是還能和優秀教師進行長時間交流。
“雖然我們是村小但不代表我們比別人差。”杜曉梅說起來充滿了信心。經過經常性的師資交流,學校的老師明顯感到自身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此時此刻,徐藝正飛快下樓。他突然放慢了腳步,因為他聽見樓下有人上來,他熟悉張仲平的腳步聲,那不是他。而且,很顯然,那也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他急忙躲進一個房間,并偷偷地把手機調成震動。
2013年6月,成都市玉林小學再次來到新津花源小學參加關于“融合教育”研究的教育科研沙龍活動。為了讓農村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教師間的培訓和交流顯得十分重要。
已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兩校進行互動交流。自2009年,玉林小學與花源小學組建城鄉學校互動發展聯盟正式啟動后,兩校在教學科研、藝術人才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等三個方面相互合作交流、資源共享。
而引進優秀教師也是均衡教育的一步。外籍教師在城市里的學校早已不是新鮮人,但是出現在鄉村小學里卻顯得有些另類。玉石小學和萬春學校同時都引進了外籍教師,本來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效果非同尋常。
古旻熹是9年級學生,她如今已從害怕上英語課變得期待上英語課。“外籍老師上課很生動,很有趣,我們班同學都愛上他的課。”不僅學生有這樣的感受,連老師也同樣覺得吸收優秀老師到校授課,對于提升本學校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外籍老師給我們也提供了新的上課思路,對我們是沖擊但更是一種激勵。”本土校園老師這樣評價外教。
2012年,成都市又正式提出促進教育“三圈一體”優質均衡發展戰略,全市20個區(市)縣組成了10 對“一對一”的互動聯盟,實現縣域教育之間的整體對接和互動交流。

圖/魏東
采訪至尾聲,我意識到成都市提出的“學有良教”對于村小來講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為什么在這樣宏大的主題下,我采訪的主體是鄉村小學。
在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中,鄉村教育應該比城市教育更渴望改變更渴望均衡。由于地處偏遠,資金有限,教育缺人,觀念滯后,鄉村教育的發展一度舉步維艱。然而在四川,農村人口的比例是相當大的,所以不將農村子女上學問題解決好就不是真正解決了教育問題。
沒想到,我所看到的兩所村小早已不復記憶中的印象,甚至在有些方面都能和城市學校媲美。走在校園中,無數個從我身邊走過的學生會笑嘻嘻地喊我一聲老師好,看著他們自然的笑容,我想他們是真心喜愛自己的學校。
教育的功能在于教書育人。只有讓鄉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同樣的學習環境,擁有同樣的師資,懷揣同樣的夢想,他們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