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鵬
楓葉學校去年春季嘉年華的主題是歌頌文學、文化和創意。這周的每一天都有一個主題,而學校師生們都要按照這個主題來著裝。
星期一是“最喜愛的書本人物”,學校突然出現了很多小哈利·波特、白雪公主、恐龍、口袋妖怪……周二是“社會文化”,提倡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通過著裝展現自己的文化。于是唐裝、旗袍、和服、韓服、馬來西亞的馬來裝、德國的日耳曼裝、俄羅斯連衣裙…一時間學校變成了世界服飾博覽會,大家忙著用英語介紹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好不熱鬧。
星期三的主題最無厘頭,也是密斯彭我最喜歡的。它是——“瘋狂帽子日”。這一天你必須要戴最瘋狂的帽子上學,它可以是從商店買回來的,也可以自己親手制作。下午放學前,老師會留出一堂課讓大家講講自己頭上的帽子有何特殊含義。師生們有的選擇了民族特色帽,有的戴上了喜愛的卡通形象,有的則別出心裁制作了創意帽子。
楓葉學校許多來自加拿大的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造型夸張的綠色高帽子。因為加拿大人的祖先多來自愛爾蘭,而愛爾蘭的傳統穿戴是愛爾蘭國旗顏色——綠色和黃色為主色調的服飾。
同學們的帽子就熱鬧了,有喜羊羊、米老鼠、加勒比海盜……那些自制的帽子更是引人矚目。混血小正太羅密歐猶平時最喜歡玩“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于是他直接把個憨態可掬的倭瓜縫在了棒球帽頂端。斯蒂芬自詡為馴龍者,他讓上初中的哥哥幫他畫了只綠皮黃肚子的龍,自己則把一次性小碗涂黑,穿根繩子反扣在頭上,再把龍粘好。這頂真龍帽真是神氣極了!愛沙尼亞小姑娘阿格塔常被人贊說長得跟洋娃娃一樣,其實她也很喜歡洋娃娃并以此為榮,所以她在粉紅色的小禮帽兩邊貼上了幾套芭比的時裝,小裙子沿著她的金發垂下,看上去還真有些巴黎前衛時尚風。
在眾多帽子中,最高的一頂是四年級班主任老師G小姐的紅條白底帽子。是不是很眼熟?對啦,這頂近半米高的怪帽子正是源自戴帽貓的形象。其實“瘋狂帽子日”這個看似無厘頭的主題,就是要向蘇斯博士(Dr.Seuss)的兒童文學經典《戴帽子的貓》(Cat in the Hot)致敬呢!校方設置這個主題日,是為了讓同學們認識到閱讀是—件可以凸顯個性、值得狂歡的事情。
瘋狂帽子的主題,是為了向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兒童文學作者蘇斯博士致敬。上世紀50年代,美國記者約翰·何塞有感于當時兒童讀物人物形象單一、過于光鮮,在《時代周刊》上發文尋求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兒童讀物。他認為兒童讀物中的人物應像真實的小孩一樣,也會喜歡調皮搗蛋、偶爾做些錯事。
響應這個號召,蘇斯博士的著作《戴帽子的貓》(Cat in the Hat)應運而生。這是一本由225個常見英文單詞構成的圖畫書,主角戴帽貓說話愛押韻、永遠帶著紅白條紋高帽。它為了娛樂兩個雨天在家待得無聊的小朋友,把小朋友家里弄得亂七八糟,惹了不少麻煩。這本書啟蒙了幾代英語讀者,戴帽貓親切而怪誕的形象也深得人心,成了個性的代名詞。
世界上的帽子,有規矩的,也有瘋狂的,但被合適的人戴上了,就可能大放異彩。就像孩子學的知識,有正統的,也有非主流的。但非主流的知識遇到了非主流的孩子,也許就能大放異彩。寫《明朝那些事兒》的當時名月,上學時熱愛鉆研偏門歷史知識,被扣上“偏科”的帽子,并不討老師喜歡。今天,他卻成了中國著名的文史類作家。類似這樣劍走偏鋒的成功人士很多,但缺乏多樣化的教育卻有可能扼殺掉讓孩子們遇到合適知識的機會。
只有瘋狂地鼓勵孩子們讀大量的書,才能讓他/她積累足夠的閱讀能力和眼界來識別屬于自己的書中金。在楓葉學校,老師們要求學生每日讀書,閱讀量以學年遞增。比如一年級的孩子課后讀20分鐘,到了五年級課后閱讀應不少于1小時。但具體書目老師不會限制,只有選書三準則:1.能看懂:2.不過于簡單;3.感興趣。其中第三條我認為尤為寶貴。有的孩子也許不愛什么春華秋實,就喜歡接地氣的灰太狼。有什么不可以呢?卡通人物也是智慧結晶,對初嘗閱讀的學童,喜羊羊讀物可能會讓他/她學會更多語文知識。
兒童文學大師蘇斯博士用瘋狂的帽子打開了通往小讀者心靈的大門,讓許多孩子真正愛上了閱讀。閱讀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讓他們循規蹈矩地復述那些書本,而是引導他們創意地發展知識。沒有那個以直覺興趣為準繩的自我,又怎么可能給已有的世界創造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