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江
2013年2月21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主任會議討論通過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2013年立法計劃》。立法計劃包括地方性法規項目共計47件,其中一類項目8件,二類項目39件。
在編制立法計劃時,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按照省委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決策部署,立足省情,體現特色,突出重點,把關系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作為立法的重點,著力突出立法的針對性、實效性,為加快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本年度內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的8件一類法規項目分別是:
我省于1997年頒布實施了《浙江省貿易結算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對規范貿易結算領域的計量行為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隨著科技、社會和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我省計量管理領域已經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法制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界定問題,民生計量的強化問題,強制檢定的范圍及其實施問題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已施行近30年,對該部法律的修訂工作進展緩慢,預計短期內難以完成。
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從2010年就開始對該條例進行立法調研,條例草案已征求省有關部門和本系統的意見。
水文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技術支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公益事業。2003年省政府出臺《浙江省水文管理辦法》,對加強水文規范化、法制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國僅我省和上海市、重慶市實行分級管理的體制,全國其他各省均實行垂直統一管理的體制,導致水文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相應的監管法律依據。
此外,水文站點的建設規劃監管問題、水文監測技術的標準問題、水文信息共享問題等都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來進一步強化和明確。
近年來,我省拆違力度不斷加大,但仍然存在違法建筑存量大、增速快、防控難等問題,侵犯了社會公共資源和利益。
為了進一步規范拆違行為,創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好環境,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對執法主體、拆除對象、強制拆除的具體程序、風險評估和控制、無房戶安置以及相關法律責任等進行規定,從而為我省拆違工作依法、有序、順利進行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支持。
辦法自2001年實施以來,對促進血源招募、規范采血供血、保障血液安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浙江無償獻血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十一五”期間,我省兩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省”,臨床用血連續9年100%來自自愿無償。
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經濟結構、公民公益意識、醫療機構技術水準等主客觀因素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辦法中有些條款已不適應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需要根據新的形勢作相應的修訂完善。
近年來,機動車排氣污染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每年“兩會”期間,均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盡快制定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地方性法規的建議和提案。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關于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規定比較原則,不能適應當前機動車污染防治的要求,需要通過立法明確具有操作性和更強有力的具體監管措施。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在價格調控、政府定價行為規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價格主管部門的職能定位也由過去的調價、定價為主向“定規則、當裁判、搞服務”轉變。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對價格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經營者價格行為的監管等方面的規定比較原則。
因此,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結合我省實際進一步細化完善,以遏制惡意囤積、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
電網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輸配電是保障經濟社會安全的前提。近年來,均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關于加強浙江省電力立法的議案、建議和提案。
省政府于1995年頒布了《浙江省電力設施保護辦法》,在維護電力設施運行安全和正常的供用電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我省能源匱乏,電網供電能力已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必須采取有序用電的管理措施。電力設施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電網和人身傷害事故頻頻發生,影響電網安全運行,必須加強電網設施保護。
因此,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來保障我省電網實施有序用電,加強電網設施保護,并協調電網建設的有關問題,促進電網發展,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用電需求。

2013年立法工作,著力突出立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加快建設“兩富”浙江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蔡榮章 攝
社會救助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困難群眾基本的生存權。
我國的社會救濟制度是在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至今國家和我省在社會救助立法方面還是空白,缺乏統一和全面的法律法規。我省于2003年在全國率先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因此,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明確社會救助的原則、標準、條件及對象范圍,規范最低生活保障,并完善社會救助的責任追究機制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