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歐陽泱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與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范、正義的象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曾這樣評價海瑞: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

海瑞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縣,后又轉任江西興國知縣,將近6年的知縣生涯明確了海瑞的執政思路。他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他的治縣之道,至今仍有可取之處。
嘉靖時代,明朝國庫空虛,儲備全國糧食的太倉,當時剩下不到一年的糧食。這對于農業社會來說,是很大的風險,因為當時糧食沒辦法從國外進口,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蝗災、澇災,農業歉收就意味著大批的百姓吃不上飯。而國庫的空虛并不是因為收成不好,而是因為皇室的揮霍和官僚系統的集體貪污腐敗。為此,政府一再提高賦稅,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更嚴重的是,當時江南的田地和賦稅完全是筆糊涂賬。地主勾結官僚,私自篡改土地丈量結果,將自己的賦稅分攤到無辜百姓頭上。
海瑞知道,一個地方要發展,必須首先有安定的發展環境,而當時影響社會安定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土地。所以海瑞在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任職知縣時,首先治理當地的土地問題。他通過重新丈量、分配土地這個方法,把賦稅和土地真正地捆綁起來,落實了地主階層的賦稅責任,減輕了少地農民的賦稅,解除了無地農民的賦稅,還給農民一個安居樂業的生產環境。
賦稅過高、徭役過重是當時整個明朝的問題,以海瑞一個知縣之力,只能適應,無法改變。而賦稅激發的矛盾越激烈,治安就越差。這也是海瑞力主推行保甲法的原因,因為良好的生產環境也包括良好的治安環境。
保甲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減輕賦稅徭役的目的。如果是官府招集的傭兵,那這群傭兵的軍餉、居家問題都需要耗費大筆的資金。這筆錢加在本來就很嚴重的賦稅上,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采用保甲制度下的民兵,對村民來說也不是很嚴重的負擔,卻能省下很大一部分用于維持傭兵的賦稅。
在海瑞到任之前,應天、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的募兵費用是每年189428兩,像一些募兵用得少的地方,比如徽州,每年只需11618兩。海瑞任應天巡撫后,馬上制止了雇傭兵的行為,堅持保甲制度。
在明朝中后期,地主、官僚與民眾的矛盾已經積怨很深了。影響司法是地主、官僚顯示特權的重要手段,也常常成為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所以海瑞整個政治生涯中都堅持對訴訟的關注,而且也堅持秉公斷案。
以文官而出任總督的胡宗憲,兼負防御倭寇的職責,居官風厲,境內的官民無不凜然畏懼。一次,他的兒子道經淳安,隨行帶大批人員和行李,作威作福,對驛站的款待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驛丞。海瑞立即命令衙役皂隸拘捕這位公子押解至總督衙門,并且沒收了他攜帶的大量現銀。他在呈報總督的公文內聲稱,這個胡公子必系假冒,因為總督大人節望清高,不可能有這樣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擁有這么多的金銀財物。
這個智判“官二代”的案件,體現了海瑞奉行一生的執法精神:“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
海瑞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人,一個堅持理想的人,雖然他一生不為官場所容,但所有的百姓將永遠記得他的偉大與無私。他去世時家中沒有多余的錢,甚至連下葬的錢也沒有,破屋爛衫,幾口空箱子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但是,卻有無數百姓前去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