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宿遷模式
□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宿遷歷任主政者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在當時屢屢飽受爭議,甚至一次次地把宿遷、把主政的改革者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改革的陣痛,也引起不少群眾對于施政者心生怨恨,甚至屢屢上訪、上告。但是,改革帶來的紅利,逐漸普惠了宿遷,改革給貧窮的宿遷帶來了跨越式的發展。這種貧困地區以改革促發展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應該大規模推廣。
從1996年建市到今天,短短16年,這座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124億元增加到1506.7億元,財政收入由7.68億元增加到33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由20億元增加到1012億元。
宿遷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改革創新,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蘇北屬于江蘇全省經濟洼地,而宿遷則是“洼地中的洼地”。有人評價剛建市的宿遷為“經濟社會發展零基礎、中心城市建設零起步、基礎設施配套零起點”。盡管有些夸張,但由此可見發展基礎之薄弱、起步之艱難。窮則思變,“宿遷的改革是被逼出來的!”宿遷市歷任領導都這樣總結說。
江蘇省委也要求宿遷“不襲舊制,要有改革,要有創新”,江蘇省委文件也有“在不違背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允許和支持宿遷市采取比其他地區更加靈活的政策”。
1997年11月30日,仇和主政沭陽縣時提出按照“徹底改”的原則,全面推行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并規定縣、鄉兩級政府不許再辦純國有、純集體項目。現在回頭總結仇和改革的原因:當時,沭陽貧弱的財政負擔不起這些企業的運營投入,也養活不起虧損企業的人員,更無力量投入創辦新的企業。
沭陽財政全面供養的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的財力也遠遠不足,若不以壯士斷腕的魄力,把教育、衛生推向市場,吸收社會資本運營,則難以實現教育、衛生行業的跨越發展。
之后,沭陽縣委又提出了干部隊伍建設實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在全國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到2001年底,公示的1230人中,有52人未被提拔使用,17人被延長考察期。在沭陽改革的基礎上,宿遷將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先后實行了干部公推公選制度、干部公推直選制度和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
本刊記者跟隨呂日周在宿遷采訪調研后,把宿遷改革創新的主要特征概括為三大方面:大力推進以市場化取向為主導的改革,全面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大膽突破社會事業領域改革,不斷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積極構建和諧社會。
據宿遷市委書記藍紹敏介紹,經過16年的銳意改革,“宿遷模式”已經形成——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多元化投入,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促進了公辦和民辦、普教和職教的共同發展;遵循“管辦分離、醫衛分開、醫防分設”的原則,大力度、全方位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著力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洋河、雙溝、蘇玻實現了鳳凰涅槃式的發展;構建“政務之聲”網絡平臺,開辟了網絡問政、政民互動的新渠道等等。
在政治體制改革領域,宿遷模式取得了“讓權力退出,靠制度運行”實效。宿遷下轄縣實施的干部任前公示、公推公選、鄉鎮書記公推直選、勤廉公示、網上述職述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引起轟動,一些則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全國推廣。
2004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專門到宿遷視察改革成果。2009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也到宿遷調研,了解宿遷經驗。一個地級市能夠引起國家高層如此重視,可謂罕見。
近年來,宿遷市建立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約束機制、綜合執法協調機制、招投標各方主體監管機制和信用管理機制,在江蘇省行業內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了一整套制約權力運行的剛性機制,減少了權力尋租的空間。
改革創新,成為宿遷人的自覺意識,宿遷的改革創新仍在深化中。2011年4月底以來,宿遷掀起了以整風肅紀、提質提效為主要內容的“效能風暴”,出臺了6條“禁令”,設立了“違反會風會紀曝光臺”,征集群眾對市級機關、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不滿意的事”,開展“萬人評議機關作風”、“群眾滿意的機關服務品牌”評選等。這些動作,加速了機關干部服務理念的更新,加快與實現小康目標新要求的接軌。
相較于干部任用制度變革獲得贊揚,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比如,宿遷的醫療改革和教育改革則是褒貶不一。宿遷讓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和教育領域,公立醫院產權明晰,多元投入,教育則除政府負責九年義務教育之外,其他的也都放開給社會資本。本刊記者觀察發現,這種讓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和教育行業,增加了硬件建設的投入,引進了教育和衛生領域的人才,擴大了當地居民的受益面,有效地提高了宿遷市衛生和教育的水平。
在社會管理創新中,宿遷的理念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居民的幸福指數”。宿遷以此理念深入推進“平安宿遷”、“法治宿遷”建設,連續多年被江蘇省委、省政府評為“社會治安安全市”,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2011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經濟發展方面,宿遷落實江蘇省委力圖改變南北差距的策略,使最富的蘇州和最窮的宿遷對接——創建“蘇州宿遷工業園”。
蘇州宿遷工業園由蘇州、江蘇省政府、宿遷三方以注冊資金3億人民幣公司化運作。宿遷邀請蘇州工業園區30多人參與管理,按照蘇州工業園的開發理念和運營模式,規劃13.5平方公里土地作為一期開發,硬件配套與蘇州工業園一樣。無疑,這是最便捷、最直接的南北轉移,不僅是資金、項目、技術,更重要的是把管理、服務、人文都一并轉移過來,帶動了經濟快速發展。這種工業園區的模式,值得借鑒。
抓工業、上項目、辦企業,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宿遷堅持年年都是工業突破年、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換回了這樣一列不平凡的數據:三次產業比例由建市初的47.7∶30.8∶21.5調整為16.1∶46.3∶37.6。這標志著宿遷的產業結構由“一二三”轉變為“二三一”,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歷史性跨越。
據了解,10多年前,江蘇省南北差距的范圍超過中國的東西差距。而宿遷這些年的變化,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加快發展、跨越追趕的模式。
專家點評
江蘇社科聯副主席顧介康認為,從宿遷建市十多年來艱苦創業的歷程中,引申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洼地崛起、跨越奮進,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不斷提升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精、氣、神。16年來,宿遷就是靠著一種擔當的精神,把改革創新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