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瑞華

蘇州石雕藝人徐佩根用2個多月的時間刻制的賀蘭石“雙龍硯”
[收藏]
色為端石微紫深,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

傳說古賀蘭國有位公主叫坦依·賀蘭。她不顧王室反對,與身份卑微的武士阿拿結為夫妻。后來阿拿在抵御外族的侵略中戰死沙場。公主守護在愛人的身邊,日夜祈禱,流下的眼淚化作清秀瑩潤的彩色石頭——賀蘭石。為了紀念這段動人的愛情,人們將賀蘭石稱為愛情石或吉祥石,被譽為寧夏的“藍寶”。

賀蘭石產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形成于18億年前中元古代早期(長城紀),是地層中染色沙質極巖在自然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塊狀巖體。其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堅實嫩滑,剛柔相濟。紫、綠兩色天然交錯,斑斕秀麗。有的石質鑲嵌“玉帶、云紋、眉子、石眼”等特殊結構,有的石質色澤與紋理猶如山澗流水、花草鳥禽、人體形物、小蟲河魚等奇形怪狀圖案,天然成趣,文雅美觀。
《乾隆寧夏府志》記載,賀蘭石開采于清朝康熙年間。其料分為前山石和后山石兩種:前山石分布于筆架山一帶,質地稍粗,彩色石不多;在小滾鐘口后山的大寺溝的山峰背后所產石料,被稱為后山石,石料較前山石質地細膩,色彩豐富,易于制硯。清末,流傳著“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說明賀蘭硯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制硯工藝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它已與天下第一的端石齊名了。
從賀蘭石雕刻成賀蘭硯,要經過八道工序。藝人們面對一塊賀蘭石石料,觀其質,量其彩,反復構思推敲,方才下刀。先順理走刀,粗鑿重刻,根據所繪紋樣或浮或鏤,俏出輪廓層理,然后再精雕細琢,揮藝傳神,刀畢功就,硯成方休。一方佳硯,藝人們往往要嘔心瀝血數月、以至年余。
解放前,已經奄奄一息的賀蘭石刻,隨著銀川古城的解放,重見光明。經過推陳出新,不僅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而且技藝也日益純熟,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以賀蘭石雕制的大幅豎屏,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中,成為賀蘭石雕藝術的最高榮譽。
1963年12月,董必武視察寧夏時,曾為賀蘭石硯題詩:“色為端石微紫深,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1997年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就是用賀蘭石制作的石硯“牧歸”。
隨著更多的人喜愛上了賀蘭硯、賀蘭石鎮紙、賀蘭石屏風、賀蘭石印章等賀蘭石制品,人們對賀蘭石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賀蘭石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更好的保護和科學開發賀蘭石資源,每年限量開采賀蘭原石不超過20噸,使得賀蘭石制品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