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鐵路售票網站12306的搶票插件引起了社會關注和主管部門重視。搶票插件軟件之所以能在今年流行,是因為市場有需求,而這個需求就是春運鐵路車票的一票難求。
春運回家難不是今年獨有的現象。近20年來,盡管運力增加,但春運火車票的難求程度,一年勝過一年。由此也成為一個非常帶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治理難題。每年為把公眾安全地送回家,政府和社會都投入了巨大資源。
觀察春運一票難求問題,它是和中國社會的開放和流動加快高度重疊的。在10多年前,中國社會雖然也存在春運買票難現象,但還沒有發展到今天這般嚴重。這里的根源,就在于人口流動的加快。
雖然近年鐵路路網的建設如火如荼,運力提高很快,但要在短短的40天內,運送幾十億人次,運力不足顯而易見,尤其鐵路表現為甚。
根據國家發改委預計,今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34.07億人次,比上年春運實際完成增長8.6%,其中鐵路發送量預計約2.25億人次,增長4.6%。而從當前鐵路運力看,隨著京廣高鐵的開通,2012年全路的客運能力增幅在8%左右,盡管這個增幅要高于運量增幅,但由于運力缺口總量很大,僅廣東一省,節前的運力缺口就在一半以上。
運能不足既是總量上的,也是結構性的,后者表現在,近年增長快的是高鐵和動車,線路普遍是發達城市至發達城市,而普通列車卻未增多少,甚至有所減少,從而,與春運人群主要是農民工從發達地區到邊遠地區的特點并不相同。
近年來,全國每年的流動人口達到四五億,僅農民工這個龐大群體,跨省流動的人數規模就上億。
由此來看,鐵路部門至少在現有的運力范圍內,通過挖潛改造,調整結構,比如,通過加開臨客等,可以緩解部分農民工的回家難問題。但如上所述,由于鐵路運能的巨大缺口,要解決大多數人的買票難問題,則幾無可能。為此,就需要交通部門通力協作,來化解鐵路部門的壓力。換言之,應對春運大考,需要綜合治理,發揮多個職能部門的作用。公路、民航等部門,應結合自身優勢,配合鐵路部門,為公眾提供便捷和多元的出行選擇,進而優化春運出行結構。
至于鐵路部門,既然現階段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無法圓滿解決自身的春運難題,就必須做好解釋說明工作,也即鐵路部門應在充分的信息公開中開誠布公地將困難告之公眾,自己目前能夠做到哪一步,哪些事情超越了權限或條件不足而做不到,自己能力范圍內可以做好的事情怎么把它做好,等等,應該如實坦誠地通過多種方式廣為告之,及時解答公眾的疑惑,做好信息溝通工作,滿足公眾對鐵路出行信息的需求。
客觀地說,鐵路部門這些年在緩解公眾買票難方面,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包括運能的增加,實名制的推行,對黃牛黨的打擊,延長售票期等。對此,不應一筆抹殺。然而,也應承認,公眾對鐵路部門的不滿并未因這些事情而有所減弱,個中原因就是鐵路部門的服務沒做好。假如鐵路部門把這些該做的服務都做好,改進服務態度和方式,讓社會看到鐵路部門的努力,買不到票的公眾雖有不滿,然冷靜思考后亦會理解。
強調鐵路部門改善服務,并非是有意轉移焦點,規避公眾的批評。對整個社會而言,應該直面春運的一票難求問題。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化解春運難題,需要根據社會流動的特點和趨勢尋求辦法。人所共知,包括一億多農民工在內的兩億多民眾,春節期間不得不長途奔波,中國人固有的春節情結在內,亦反襯出城市所能吸納的外來人口有限,城市化進程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由于人口不能自由遷移,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民工在社會保障、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存在障礙,難以真正融入城市,從而使得他們不得不候鳥般地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來回奔走。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又進一步加大了勞動力流動的規模,給交通運輸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農民工能夠真正變成市民,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與東部間的差距逐漸縮小,那么,春運的壓力勢必會比現在小得多。
當前的城鄉二元體制、戶籍制度和地區發展差距才是真正造成中國式春運及一票難求現象的根源,短期的運能不足不過是它的外在表現。因此,治本需要從此入手,切實推進城市化,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以減少春節間的巨大遷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