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中國的養老產業,正在醞釀新的商機。
近日,北京市國土局釋放消息,將在今年年初發布該市首塊養老綜合用地的供應計劃,土地價格將低于市場價格。
這對于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局主席朱鳳泊來說,是個期待了十多年的消息。2001年他建北京太陽城,跟有關部門爭取 “養老用地”,不僅沒有實現,還被斥為拿養老的概念炒作。這次,他不會錯過這塊土地的招拍掛。
除了政策環境,養老市場也正在呈現出新的氣象。2012年年底,朱鳳泊正式進軍“度假養老”領域。這種以“精神養老”見長的模式,正在繼社區養老和護理養老之后,煥發出勃勃商機。
當朱鳳泊在1999年開始構想“養老地產”時,國內對這個詞還比較陌生。當時大多數人的養老去處,在家庭以外,就是政府辦的養老院。
當時,這種養老院有三個名稱:福利院、敬老院和光榮院。其中,由市政府主辦的叫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前院長趙良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市政府主辦的福利院共有三家:第一、第四和第五福利院。福利院的職能有兩個:一是接收“五保戶”和“三無”(無收入、無勞動力、無子女)老人,二是對社會開放,吸納社會上的老人。
敬老院和光榮院是街道或鄉鎮政府辦的。敬老院主要收五保戶,光榮院主要收榮譽軍人。光榮院住的大多是老頭;由于女性的壽命較長,敬老院里住的大多是老太太。
當時的這些養老院,公益屬性非常明顯。除了五保戶和“三無”人員外,有時候街道和單位也會送來一些孤老。這些人住養老院免費,待遇也限于溫飽:吃的是大鍋飯,穿的是勞保衣和解放鞋。
當時市場屬性最強的面向社會的這一塊,一開始舉步維艱。1988年開業的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簡稱“一福”),前兩年幾乎沒有客源。參與創建該院的趙良羚說,當時每位員工都有“拉人”的指標,但收效甚微。為了聚攏人氣,他們不得不從其他地方“借”了一些老人。
當時,中國社會其實并不是缺乏養老的需求。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市已在全國率先進入老齡化,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達百萬。按照國際上通用的老人數與養老床位數之間4%~5%的比例關系,北京市應有4萬~5萬張養老床位。而當時的床位數遠不及此。
但主要的障礙是觀念問題。當時,把老人送養老院這一行為,被貼上了“不孝”的標簽。“養老院里無孝子”——這讓一個簡單的供需問題,異化為一個道德問題。
但剛性需求最終扭轉了這種局面。而作為剛需釋放的鋪墊,老人的觀念率先松動了。在養老院的宣傳攻勢下,有些老人開始認為留在家里是給孩子添負擔,不如到外面看看。開業兩年后,“一福”逐漸客滿。
但此時的養老院,尚未對社會資本開放。而公立資本“不以利潤論英雄”,財富的概念也就無從談起。
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院社會化意見的通知》,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一行業從此與市場接軌,財富的機會也隨之擴散開來。朱鳳泊的養老產業之路,也從此啟程。
朱鳳泊,1957年生人,兄弟姊妹7個,他排行老七。他對養老的很多想法,有時候就來源于這一大家子人。
他發現,中國老年人的消費特點,可以總結為“兩重兩輕”:重子女輕自我,重積累輕消費。這一特點體現在養老上,就是不舍得在養老上花錢。若不得不花,則能少則少。
用這一特點來衡量中國的養老產業,就能發現很多的錯位:老人除非不能自理,不愿進養老院,而很多養老院排斥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卻千方百計拉攏那些健康的老人;老人在支出上節儉為本,而很多養老院卻追求一種“不必要的奢侈”。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以老人家屬的身份,打給幾家在媒體上打廣告的養老院,發現老人能否自理,電話里的態度有很大差別:對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一口回絕,有的意興闌珊,有的雖勉強同意,但態度讓人生疑;對于健康老人,則表現出同樣讓人起疑的極力拉攏之態。
趙良羚說,養老院這種厚此薄彼的態度,一方面與護理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有規避風險的考量。在有限的護理水平下,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被視為是一樁出力不討好的生意。
另一方面,有些養老院的床位又大量空置?!吨袊侣勚芸氛{查發現,空置率最高的,是那些定位高端的養老院。北京市朝陽區一家月收費1萬元左右的養老院,入住率不足10%。
在趙良羚看來,有些“高端”是出于投資者的一廂情愿,與老人的需求無關。投資者試圖用奢華的投資換來高額的回報,但老人并不需要這種奢華?!氨热?,你幾千塊錢買一只沙發,對老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只需要結實就行了?!边@些不必要的奢華,最終生成了在老人眼中不必要的高價。
趙良羚說,在建養老院時,有些投資者過于注重建筑本身,卻忽略了服務。而真正老人的需求,服務遠高于建筑。“真正好的養老院,不應該讓建筑喧賓奪主,應該給服務留出余地?!?/p>
這種重建筑甚于服務的做派,在朱鳳泊看來,是房地產商的遺風。近幾年,房地產調控聲緊,房地產商另尋出路,有些人進軍養老。他們試圖把房地產行業的一套模式,復制到養老行業:建個高端的房子,講個動人的故事,就會刺激如潮的需求,房子就能輕易出手。
朱鳳泊說,如果不把建筑與服務的關系顛倒過來,要想在養老行業掙錢很難。
十年前開始謀劃太陽城時,每到周末,朱鳳泊就會跑到一家相熟的老人合唱團,趁他們休息時遞上一瓶礦泉水,說自己想建一個老年社區,讓他們提點意見。有時候,他也把老人請進來開座談會,發點小禮品,把他們的想法與顧慮一條條記下來。很多的想法,最終進入了太陽城的設計與管理中。他還從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和大學的專家那兒,得到了很多專業的建議。
他自己也有一些切身體會。1987年,他父親心臟病發,他陪著去醫院,到醫院后,父親支他回單位上班。到單位沒多久,就接到了通知他父親去世的電話。在從醫院趕往家里的無軌電車上,父親病情突發,死在了車上。朱鳳泊趕到時,父親身體已僵硬。
這件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總覺得是自己照顧不周,斷送了父親的性命。同時也給了他一個啟示,社區內有一家醫院,對老人至關重要。于是,2004年,他創建了太陽城醫院。
占地1萬平米的太陽城醫院,目前是一級甲等。其急診室的緊急呼叫系統,連著社區內的每一個家庭。一接到呼救,急救電瓶車馬上上路,5分鐘內就能趕到。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檔案,都在急診室留有備份。前往搶救時,可以備上相應的藥物。社區的建筑都是適老型設計,電瓶車可以直接開到老人的家中。
趙良羚說,有醫療配套的養老設施,老人的死亡率明顯偏低。對養老社區來說,這是一個核心的吸引力。但囿于其占地和專業門檻,在養老機構中配置的比例并不高。趙良羚說,在北京市400多家養老院中,有醫務室的比例只有20%強。
太陽城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其中70%是用于出售的養老住宅,另外30%是配套設施,包括醫院、超市以及用于出租的老年公寓等。這種把養老配套和住宅地產結合起來的模式,被稱為“養老地產”。
太陽城的住宅共有1530套,養老公寓有1200張床位。前者相當于商品房,后者相當于養老院。朱鳳泊希望用這樣的設計,實現一種“全程化養老”:健康時住進來,不健康時有醫院治療,不能自理時有人看護,去世的時候有臨終關懷。這在醫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持續照料”。業內有一種更為形象的說法,叫“一站式服務”。
朱鳳泊說,太陽城建成后,其住宅銷售和公寓租住率均為100%。
這一服務體系的關鍵,是醫院的運營情況。其與住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一家運營良好的醫院,是社區的核心競爭力,會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又會反過來推動醫院的運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則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讓很多投資人頭痛的問題?;诜康禺a與醫院是兩個互不相干的行業,很多人對形成這種良性循環并不自信。五行創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德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養老體系不能建立起來,做養老地產的風險很大,很容易出問題。在對全國的養老地產的考察過程中,有些項目爛尾的情況讓人觸目驚心。
為了規避風險,在經過長時間考察后,五行創展決定先不做養老地產,而是先摸索服務體系,待其成熟后再做定奪。其于2011年10月份開工建設的“中國樂養城”,主要定位為度假養老。
度假養老,頤養天年,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一種養老形式。它興起的一個背景,是50年代生人的養老時代來臨。
1957年出生的朱鳳泊,兄弟姐妹多位50年代生人。他對這一代人有一個總結,叫做“全趕上”:出生時趕上嬰兒潮,兒童時趕上鬧饑荒,少年時趕上“文革”,青年趕上“上山下鄉”,回城后又趕上下崗?!斑@些經歷把他們身上傳統的東西沖得一干二凈,讓他們最敢作敢為?!边@一特點體現在養老上,就是要把過去的缺失補回來。朱鳳泊把這個叫做“報復性養老”。
趙良羚說,這些人身上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趕上了改革開放,收入更高;二是趕上了計劃生育,想依靠子女也指望不上。
朱鳳泊說,這種“報復性養老”可分為三個階段:一、低齡階段,他們喜歡度假旅游,去一些以前想去而沒能去成的地方;二、中齡老化階段,這些有著長期集體回憶的人會三五成群,相約住到老年公寓,回憶激蕩人生;三、高齡階段,這些人舍得為自己花錢,會接受一種高質量的護理。
趙良羚說,這批人將真正開啟中國的老年市場?!艾F在養老的需求,大多是被迫式的。以后的需求則會更加主動。”
而從現在開始的以后十多年,處于這一群體養老的第一階段。養老機構要做的,是為他們準備好度假所需。
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建國后10年,中國在大多數年份執行的是“鼓勵生育”的政策,中國人口從1949年的4.5億,增加到1959年的6.6億,增加了2.1億。
朱鳳泊已著手在全國建立一個聯盟,在那些季節反差很大、自然稟賦不同的地方,找幾家養老機構抱團服務,讓老人能在全國“反季節地走來走去”。
在楊德會的中國樂養城,一家五星級酒店即將封頂。另外,樂養城還要打造一個4A級景區、三四千畝的生態農業、老年??漆t院,以及文化創意園。他說,在未來的5到10年,中國應有3~5家世界級的養老服務企業。
在2012年底召開的“2013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公布了兩個數字:截至當時,中國養老床位共有390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0.5張。
而按照國際標準,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通常為40~50張。若以此為標準,中國養老床位還空缺一半左右。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日本養老業的財富機會
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日本的養老業目前已經相當完善,政府政策、民間倡導、企業參與等多方結合創造了一個真正為老人服務的服務體系。
在日本,存在“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前者主要指由政府主辦、以老年人為對象的公共服務事業,后者則多為民間資本經營的面向老年人的營利性事業。日本的養老產業主要分為六大塊:老年住宅(收費型老人公寓、老人集體住宅、晝夜看護服務旅館等)、老年金融(終身險、看護險、特殊醫療保險、養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務(家務、保健護理、登門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療養床、輪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務(老人旅行、老人大學、體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開發、銷售)。
日本養老業設有非常健全的護理保險體系和嚴格的監管制度。2000年日本通過了《護理保險制度》,護理保險50%來源于民眾所交納的保險費,另外的50%則來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
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讓日本利用護理服務的人數驟增。企業、醫療機構,農業協會、NPO等各主體的參與,也使得日本護理市場在競爭中不斷擴大。據統計,日本護理產業吸收的就業人員主要集中在社保領域,僅家庭護理員就已達到40萬,將在護理設施工作的人計算在內的話,護理從業者將超過100萬,這一規模超過汽車產業的員工數。
在老齡化應對經驗豐富的日本看來,中國潛力巨大的養老業是其關注的一個重要市場。日本政府2010年出臺的“新增長戰略”指出,應積極向中國等亞洲市場出口醫療、護理、健康等相關產業。目前,一些日本看護業開始進軍中國市場,以富裕階層為對象,開設養老院、看護中心(托老所)及培養看護人才,輸出日本式看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