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中國新聞周刊:北京理工大學司法研究所剛剛發布了《2012年司法改革年度報告》,其中提到,“現行司法制度中的錯案追究制度弊端重重”,這些弊端主要包括哪些?
徐昕:弊端主要有:第一,錯案責任追究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二,錯案責任追究往往采取通報批評、扣發獎金工資、暫停評優晉升晉級、調離審判崗位等行政性手段。沒有統一標準加上錯案責任追究的輕度化,既使法官廣受錯案責任追究制之苦,又導致應嚴厲懲戒的情形經常蒙混過關。
第三,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導致下級法院的法官為規避“錯案”風險,更多依賴于向領導和上級法院“請示匯報”,強化了本來就極不合理的案件請示制度,令兩審終審原則虛化,大大削弱了二審、再審程序的監督功能。
第四,《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及各地的規定對“錯案”法官的處置均有僭越《法官法》內容及效力之嫌疑。許多法院根據本地情況規定錯案的認定標準及責任,有違法治和司法的統一性。
此外,目前錯案追究制度,還是以法院的自我監督為主,監督力度亦令人懷疑。
應廢除當前弊端重重的錯案追究制,參考國外的普遍做法,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法官職業保障與懲戒制度。一方面,加強法官職業保障,法官享有任期、人身安全、退休及職務行為豁免權保障。另一方面,應建立科學的司法問責和法官懲戒制度,未經法定的懲戒程序,法官不受追究。
中國新聞周刊:很多錯案被發現時,都已時過境遷,一些當年主審人員或辦案人員的身份已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如何避免復查和追究階段的干擾?
徐昕:主審和辦案人員身份的變化,確實會對復查和再審有些影響,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有些錯案的受害人已經不在世了,目前糾正的大部分冤案是通過真兇現身、亡者歸來等偶然因素,很快就能被糾正。但如果受害者已不在世,糾正的動力就會小很多。
具體到浙江省的這起案子,我認為省高院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此案,堅持審判獨立。
中國新聞周刊:錯案的發生,是不是也反映了中國刑辯律師的地位和處境?
徐昕:在我國,刑辯律師在公檢法面前是弱勢群體,地位一直較低,幾乎沒有進步。閱卷難、會見難,尤其是一些敏感案件,往往在開庭前幾天才能接觸到卷宗和代理人,律師權利無法得到切實保障,這是法院誤判、產生錯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與法官宣誓詞相比,律師宣誓詞政治色彩極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法官宣誓規定》則沒有強調這些,而是突出法官忠于祖國、人民、憲法和法律。
過度強調律師的政治屬性,模糊了律師自身的法律屬性。這直接表明司法行政機關的極端保守,不利于律師制度的發展和法治建設。
盡管201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增加了保障律師權利的規定,但2012年相關立法還是體現了對律師執業管理的強化,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將律師閱卷范圍限縮為案件訴訟文書和證據材料等;“李莊案”后司法部下發《關于李莊違法違紀案件的通報》,在全國律師界開展整風運動,等等。
總體來說,中國司法體制仍然維持以前的格局,公安權力、法院權力過大,對律師是敵對態度,視之為麻煩制造者。
中國新聞周刊:要防止類似問題重演,從較長遠方面看,中國司法制度應該如何改革?
徐昕:根本而言,防止冤案、保障人權,需消除司法的體制性弊端。
第一,公民應享有沉默權,在偵查階段即可獲得律師幫助;沉默權是保障程序公正、當事人基本人權和個人尊嚴的重要條件,是對國家權力的必要制衡,有助于防止官方尤其是警察權力的濫用,切實貫徹無罪推定原則,防止無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
第二,律師的權利應得以保障落實;具體而言,應強化律師的調查取證權,規定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的在場權,賦予律師充分的會見權和閱卷權,等等。
第三,堅持以檢察權和審判權制約警察權,提升檢察權和審判權的地位,警察權應弱化且受到有力監督制約。
第四,檢察權應恰當定位從而實現有效監督。
最后,司法獨立得以充分保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司法。